廣州地陷事件影響深遠。昨日記者從廣州地鐵公司獲悉,目前地鐵在建工程都已停工排查,經監督站確認同意后方復工開建。昨日事發地旁、康王南路雞欄街50號的磚木房也被拆除,其它鑒定、排危、搶險等工作仍在繼續。地鐵公司承諾,將根據實際情況盡最大努力做好賠償。
進度: 一棟磚木危房已拆除
昨日廣州地鐵官方微博稱,目前,地鐵在建六號線(一、二期)、廣佛線后通段、九號線、七號線等工程已停止施工進行全面排查,經監督站確認同意后方復工開建,確保安全生產。
昨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事發地點,工人們正在填平的地面上緊張施工,工程車的轟鳴聲此起彼伏,而旁邊的康王南路仍然只能實現單向通行,南往北方向仍采取交通管制,塌陷地周圍的封閉區域與昨日相近,涉事店鋪依舊處于停業狀態。
來自地鐵官微的信息顯示,經房屋安全鑒定,事發地旁的康王南路雞欄街50號為磚木結構,全幢向南傾斜嚴重,隨時有倒塌危險,已于昨日凌晨1時拆除。目前,中國電信光纜和管道燃氣已恢復,供水、排水、供電、電車等管線正按搶修方案逐步恢復,預計昨晚可實現全面恢復。
截至昨日下午5點,監測人員對塌陷區周邊50米范圍內選取的9個監測點逐一進行數據測量,從現場測量數據顯示各點基本穩定。
地鐵: “盡最大努力做好賠償”
市民梁先生提出質疑:搶險固然重要,但直接對坑洞灌漿,沒有將跌入坑中的市民財物清理可能是硬傷。不少市民也表示:有必要立刻回填基坑嗎?
對此,廣州地鐵微博解釋說:“在確認無人傷亡后盡快回填,目的是穩定地質,防止出現更大面積坍塌、更多房屋倒塌、更多市民受危害的情況。與財物賠償相比,防止次生災害更重要!”
昨日地鐵有關負責人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目前首要工作還是安置好居民,完成搶險,保障安全。荔灣房屋安全鑒定所已確定排險范圍,組織房屋鑒定,確定是危房的將跟業主商量拆除。
對于賠償工作,該負責人承諾:“不僅有房屋,還有財物、醫療、住宿等方面需要賠償,將根據實際情況來定,地鐵公司和有關單位將按相關標準盡最大努力滿足受損居民的要求。”
專家: 地鐵不能一味趕工建設
據附近居民介紹,文化公園站的施工已經持續多年,但是在事發前的一段時間里,爆破的頻次開始逐漸加大,“中午和下午各爆破一次,動靜大時,感覺連玻璃都快震破了。”有居民表示,有時候工地會出現深夜施工的情況。
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彭澎認為,中國人都是比較喜歡趕工的,但科學的建設還是更重要的,要保證施工的安全。從措施方面來講,一個是要把握好條件,做好前期的勘測,摸清情況,不要出現地質與圖紙不符的情況。第二個就是做好施工現場的管理,一味的趕工是不行的。
此次事故讓一些市民感到擔憂,并認為:廣州地質條件不佳,地鐵施工地陷頻發,寧愿不建不坐地鐵,少些事故。
“工程建設本身有了安全技術,加上更多的宣傳,施工就比較順暢了。”彭澎說,一方面地鐵施工要加強管理,減少問題發生。另一方面要多做宣傳,讓市民了解。
“安全是必須做好的問題,施工單位必須摸清施工的情況,面對復雜的問題要采取哪些應急措施。現在出現了問題就是沒有做好安全措施。”廣東省政府參事王則楚認為。
他指出,地鐵施工是有必要,但關鍵在于是不是準備好了。市民方面,要做好相關準備,保證好自己的安全就行了。這么大的工程,難免有些困難,市民也不必那么恐慌。
■鏈接
初步判斷原因
鑒于相關部門至今未對事故原因作出詳細說明,南方日報記者通過整理事發當日錄音,還原了專家組在現場簽字認定的《八號線文化公園站折返線暗挖隧道塌陷原因分析及應急處理意見》,其中最重要的“塌方原因”部分為:塌方處地質原隧道頂巖層比較薄,根據周圍地質狀鉆孔推斷,該處存在強風化巖層的深槽可能,強風化上部也有比較厚的砂層,塌陷地方分布有水管,再加上該處掌質(音)面為8號圍巖,洞徑(音)比較大,所以施工的時候采用了爆破開挖,從而產生震動,造成塌陷。
■相關
地鐵部分路段或走高架
針對昨日南方日報梳理出的熱點問題,廣州地鐵公司有關負責人也予以回應。地鐵不應盲目地下化,以防止地下被掏空?地鐵公司表示,在現有地質條件下,嚴格通過技術手段和措施,還是能夠防范風險的,地鐵走高架還是走地下,需要綜合考量,今后廣州還會有一些地鐵線是高架模式。
問:事故對地鐵進度有無影響?答:肯定有,地鐵承擔著很大壓力
有人提出:目前廣州地鐵車站建設多采用礦山法,從地下暗挖隧道爆破施工,容易導致風險。此次事件會否影響地鐵進度?
廣州地鐵公司有關負責人坦言,事故對地鐵建設進度、市民信心等肯定有所影響。實事求是地說,廣州是一個地質博物館,地質條件確實復雜,本身地下施工的風險是比有的城市要高。
不過,每條地鐵新線建設前肯定會進行多次地質勘探,地質條件差的,還會更加嚴格。但由于地質復雜、多變,存在不可預期的因素,目前還沒有有效手段可以完全摸清楚。
“在現有地質條件下,嚴格采取大量措施還是能夠較好控制風險的,從大的角度看,還是要盡可能建設更多地鐵,滿足多方面需求。”上述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說,地鐵對市民出行、拉動物業增值和城市發展等都是好事,大家都希望快,但條件復雜有難度,慢的話大家又在催。地鐵建設確實承擔著很大壓力,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將嚴格采取系列手段和管理措施,控制風險,尋求高質發展。
問:為何地鐵不走高架?答:地質只是因素之一,要綜合考慮
地鐵族網站的網友“danny0769 ”表示:“地質差的地方就應該修高架段,不要一味為了所謂會影響景觀而生硬硬地下化,帶來的后果不止會像這次地陷那么簡單了。未來的8號線北沿線和4號線南沿線,三思而建吧!”
記者了解到,廣州地鐵已建成的五號線坦尾至滘口段就是采用高架模式,一個原因在于其途經的大坦沙地質條件太差;此外,通往南沙的四號線也有一大部分是走高架的。
今后會否更多采用高架模式?
昨日地鐵公司有關負責人回應稱,實際上走高架施工風險是會比走地下低,施工前公司都會對具體方案進行仔細衡量。不過,地質只是一個衡量因素,不能說有地質風險就一定要走高架。首先要分析這些風險是否有足夠技術手段和力量去防范、克服,如果有把握控制,又能將對居民的影響降到最低,那也可以采取地下施工。
據其介紹,地鐵走高架還是走地下,要從長遠來綜合考慮,走高架也存在著占用地面資源、壓縮發展空間、帶來噪音等問題,走地下則存在著地質條件不好等風險。
“我們不是一味追求高架或地下建設,兩種方式現在都有,以后也會有,比如通往花都、從化的地鐵就有高架路線,這些是充分考慮后才作出的決定。”該負責人說。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