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雜糧,難免頭疼腦熱;年歲稍長,各種常見病、慢性病更需要不時求醫問藥。但是,去一次醫院有多難?要花多少時間?絕大多數職工都有親身體驗。由于“看病難”,太麻煩,許多人不得不減少甚至放棄了就醫機會。顯然,這對職工身體健康十分有害。
計劃經濟年代,絕大多數用人單位都設有醫務室、保健站,大型國企甚至有科室健全的職工醫院,滿足著自己責任范圍內的職工就醫需求。后來,隨著企業體制改革,這些醫務室、保健站、職工醫院都被陸續撤銷或“剝離”了。
撤銷或“剝離”企業醫療機構,破除“企業辦社會”的計劃經濟模式帶來的各種弊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有利于企業更好發展。因此,這項改革沒有錯。但同時,還必須承認,職工對醫療保障的需求是客觀存在,而且隨著職工隊伍的擴大,這種需求有增無減。既然在企業不能就醫了,那就需要社會保障給予滿足。而目前我們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還不能實現有效的全覆蓋,特別是在勞動者密集的企業、產業園區,“看病難”問題較為突出。
工作有矛盾就要努力解決,職工有需求就要設法滿足。青島市總工會建設的“職工智慧健康驛站”,統一配置部分健康自助檢測設備,職工可以自助監測自己的多項生理指標,及時發現異常,加強自我調控或就醫治療;專家講座,普及了健康醫療知識;針對職工面臨的“上班看病要請假,下班看病來不及”問題,與就近社區醫院簽約,選派具備資質的醫護人員每周2-3次到坐診。職工頭疼腦熱,就能得到治療,遇有重癥或疑難雜癥,可以通過簽約定點醫院開辟的會員綠色就醫通道轉診就醫。醫院、醫生也因此受益。用資源共享的方式緩解“看病難”,理所當然大受職工歡迎。
“醫務室、保健站又回到職工身邊了”,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而非簡單的“復原”。它不是計劃經濟模式的重現,而是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有效利用社會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和資源,通過簽約購買服務的方式,在企業、產業園區設立便捷、平價、正規的醫療服務點,不僅有助于緩解“看病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貴”;不僅滿足了職工就醫需求,而且推動了患者分流、緩解了醫院壓力。更重要的是,由于這項工作是由工會出資建設的,彰顯了工會服務職工的責任與擔當,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貼心事”,體現了職工群眾“娘家人”的深情厚誼,無疑會增強工會組織的凝聚力。(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假期疫情防控不可松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