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安全生產,就是在消耗最低程度的人力和物力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指定的生產工作任務而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根據以上定義,安全與生產的關系應為,安全是條件,生產是目的。
安全生產,它除了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優劣之外,還可以衡量該國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及對方勞動者的關心程度。衡量企業是否做到安全生產,首先要看是否傷人,其次是看是否損物,然后才是經濟效益好壞。煤炭企業的安全生產,一是不發生死亡、重傷,二是不發生重大惡性事故,三是塵肺病發病率下降,四是完成生產經營指標。
事實上絕對不發生事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客觀的。但把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盡量做到少傷人、少損物,則是通過努力可以辦到的。因此,衡量煤礦安全生產的標準,還可以用百萬噸死亡率來表示,百萬噸死亡率越高,說明安全狀況越差,不管經濟效益多好,也不能衡量工業企業是否實現安全生產,人的因素要放在首位。
所謂安全操作,就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以最少的失誤進行的作業活動,簡而言之,就是正確作業。安全操作的內涵無失誤。在整個生產的全過程中,無失誤是不可能的,企業宣傳安全文化的主旨是要啟發大家正確操作,在操作中盡量做到不失誤或少失誤。
安全操作由四個要素組成。一是操作者,即作業者及其具有的技能;二是操作環境,即限定的時間和空間;三是操作對象,即使用的設備、工具和被作用物件;四是操作準則,即工藝流程和人工作業的程序;五是操作任務,即限定的產品及其數量和質量。
在安全操作的諸要素中,以操作者為主體,各具功能,緊緊相連。用文字表述就是,具備一定技能的作業者,在限定的時間和空間環境中,操縱設備或工具,按照工藝流程的程序向被作用物件施以動作或力量,生產出符合質量標準的限額產品。
安全生產是以人不受到傷害、物不受到損失,并且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為標準。安全操作是以人和操作物及其被作用對象的無失誤去完成具體式作任務為標準。那么,顯然安全操作就是實現安全生產的手段,安全生產必須是在做到安全操作的前提下才能實現。也就是說,只要做到安全操作,就有可能實現安全生產。換言之,要想實現安全生產,就必須做到安全操作。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依存,同步發展。
分析已發生的事故案例可以看到,經常會出現因個人的失誤面導致企業的災難,而這種失誤又常常和作業者自身素質的高低息息相關。由此說明,人的優良素質是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最起碼的條件和基本的保證。因此,安全生產與安全操作的關系,實質上就是人與安全生產的關系。人的素質與安全生產的關系。人的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安全操作正確與否,進而關系到安全生產的成敗。因此,提高人的素質,用以彌補和克服環境和設備上的缺陷,是實現安全生產的重要步驟之一。
上一篇:“五心”在安全生產中的作用
下一篇:安全管理工作“六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