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尷尬 減少代價
2006-06-14
來源:現代職業安全
安全文化 > 安全交流 > 正文
瀏覽: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一位伐木工人一生砍伐了無數樹木,為此他立過功,當過勞模,也曾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感到驕傲。然而,當他老了,退休了,他卻為自己以前的“業績”后悔,開始不停地植樹,決心把因自己的“功勞”而造成的損失彌補回來。這位心地質樸的老工人面對攝影鏡頭顯得誠懇而堅定,但話里話外特別是這個故事本身多多少少讓人覺得他的一生已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尷尬,盡管責任不在他,他只是一個善良的、有責任感的小人物。這是不久前媒體報道的一件事情。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改革的沖動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激烈地翻涌著,經濟發展的車輪被這種難以抑制的沖動牽拉著急速旋轉。在煤炭生產方面,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大礦、小礦、大小煤窯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那是一個令人興奮、令人自豪的年代,對“四化”目標和富裕生活的渴望淹沒了一切。
到今天,曾被淹沒的一切凸顯出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礦難頻發……國內外輿論嘩然。一去20年了,人們才整體地醒悟過來。于是有人指責小窯主黑心,昧著良心掙礦工的血汗錢。在一片指責聲中,國有大礦的爆炸聲響了起來,而此時,小窯主們正忙著在大城市搶購豪宅名車、開飯館置產業,為自己和兒女營建安樂窩。罵歸罵,他們有權利支配手中的貨幣。
當人們用一個措施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因措施本身原因又生發出一個新的、更為棘手的問題。這就會使人陷入尷尬的境地。真不知這些年來這種尷尬事兒到底有多少。
起初,由于對國外情況了解甚少,又不能等學到了經驗再改革,于是便摸著石頭過河。那是沒辦法的辦法,但并不意味著要一直摸下去,摸它個一百年。今天,提出科學發展,就要有科學預見,要有對政策、措施的預先評價,省得到時候尷尬。時下,應急預案、緊急救援成了時髦語。不管怎么說,它是事前的思考與行動,較之以前是一大進步;倘能再進一步,把重點放在安全機制的建立上,人們將走出尷尬,經濟社會發展將減少代價。
科學發展就是理性發展。它考驗著管理者的社會責任感和執政能力。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