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T的全稱是“安全生產預知預警活動”,是我國很多企業近幾年從鄰國日本引進的一種最具實效性和最成功的安全管理模式。旨在通過活動的開展,預測可能存在或出現的危險,有針對性地提出并落實防范措施,從而起到確保職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目的。
通過幾年的實踐,筆者發現KYT活動逐漸在走樣、變味,越搞越“Y”,已失去了活動本身應起的作用,與活動的初衷背道而馳。在如今成千上萬個開展KYT活動的基層班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弄虛作假,純粹把KYT活動當成了一種掩人耳目、應付檢查的官樣文章。使這項活動徹頭徹尾變成了走過場,做擺設,流于形式。如前段時間報道的一能源動力單位的幾名職工在為野外輸電鐵塔除銹刷油漆時,竟然有職工一邊刷油漆,一邊嘴上還叼著煙,吞云吐霧,顯得好不輕松自在,恰巧被安檢部門人員路過時發現。眾所周知,油漆屬易燃易爆物質,嚴禁與煙火接觸。結果,無庸贅述,罰款、記分、辦學習班,一糸列處罰接踵而至。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檢查該作業項目開展的KYT記錄時,竟沒有把禁煙禁火等危險因素和防范措施列入,屬典型的敷衍了事。同樣是刷油漆,日本企業工人在給門噴涂油漆時,連門有可能被風吹動夾手的危險性都預見到了,可見別人是充分履行了KYT職責的。事后一問,如此重要明顯的危險因素為何會遺漏了呢?難道是真的想不到嗎?都不是。原來,該班開展KYT活動一向都是指派一人專職填寫。不言而喻,甭管啥工作,出自一人之手的KYT記錄當然是靠想象、作估計、憑猜測的,十分雷同。無獨有偶,有一機加班男職工單兵車削一絲杠時,填寫KYT卡片時意然列出了“把長發挽入壓帽內”的潛在危險因素。而該男職工蓄著板寸。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KYT活動最具實效性的一點是“預防為主”。即人們常說的“打提前量”。通過每一名作業參與人員開動腦筋,認真查找作業項目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然后因事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構成一個完整、科學、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體糸,從而達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此舉不僅較高地遏制了事故的頻繁出現,還能從思想上讓職工警醒,加深印象,促使操作者在實際工作中真正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KYT所列內容。如果說KYT是一張治病救人的處方的話,那我們一定要對癥下藥,把治病的藥開齊、開全,不漏過任何一味可以控制病情、消除炎癥的藥。否則,極有可能貽誤我們一條生命。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小心安全生產中的“慣犯”
下一篇:“熱乎乎”的安全管理模式更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