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全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企業的基礎工作,通過對安全文化建設的認識,安全制度的滲透來規范職工的行為,通過對安全文化建設與和諧企業關系的探討,實踐途徑的思考,推動和諧企業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 安全文化建設 涵義 與構建和諧企業 關系 推進 途徑
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安全生產、事故防范的重要基礎工作。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對于創建“三型六化”學習型企業,提升企業職工的安全素質,有效遏制事故發生,推動構建和諧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形勢下,筆者僅就安全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企業,作一點初淺的探討。
一、安全文化建設的內涵
所謂企業安全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凝聚起來的一種文化氛圍,是保護人的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實現人的價值的文化。是以實現安全生產為核心,提高全員安全文化素質;以宣傳、教育為手段,貫穿于生產經營全過程,以現代企業安全管理技術為依靠,更有賴于全體員工的安全自律,形成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安全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手段,是企業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柱,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靈魂,能激勵職工安全意識,重視職業道德,改善人際關系,培養企業精神。安全文化建設,就是要形成正確的安全心態,規范的安全行為,特有的安全文化景觀。它體現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職業氛圍。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是為了讓安全理念在強化中內化,在內化中固化,在固化中升華,形成企業安全共同的愿景,使愿景變成理念,使理念變成制度,使制度變成行為,使行為變成習慣。通過加強安全文化建設,規范職工安全生產行為,把職工隊伍建設成一支具有鐵的組織紀律和良好的工作作風,充滿溫馨和諧氣氛的團結友愛的集體,達到礦井實現“雙零”目標,構建和諧企業的目的。
二、安全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企業的關系
1、安全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企業具有同一性,共同存在于企業管理之中。企業管理它不僅包括對人力、物力、財務的管理,也包括對生產、經營過程的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生產管理。在安全文化的作用下,企業會在安全的條件下生產,獲取最好的經濟效益,職工的工資福利就有保障,職工才會安居樂業,進一步搞好安全生產。如果安全管理不好,就會導致企業重特大事故,除了經濟損失外,還會影響到家庭和企業的穩定,那么,構建和諧企業就成了一句空話。所以,安全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企業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它們具有統一性。
2、安全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企業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煤礦井下工作環境特殊,各種自然災害現象嚴重。因此,企業為了保證安全生產,已經健立健全和完善了許多規章制度。但是,制度措施再完善、再健全,如果職工不執行,干部不監督不落實,就體現不出制度的嚴肅性,是一張廢紙。長此以往,員工的不規范行為將養成習慣,這就給事故的發生造成最大的可能。嚴格來講,職工的安全行為是靠制度約束的。我們要通過加強安全文化建設,來提高安全文化的執行力,促進各項安全制度的貫徹落實;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整頓安全生產秩序;加強井下現場管理,徹底根除“三違”問題,確保企業安全生產,確保家庭幸福,確保和諧穩定。
3、安全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企業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企業發展。安全文化建設在硬件上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如建立安全文化警示教育室、宣傳長廊等。在軟件上要編印《安全文化手冊》、培訓職工,健全管理體制等,可以說,任何一件事都涉及資金投入。構建和諧企業,是通過體制改革,技術創新,控制成本等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達到增加職工收入的目的。這雖然與安全文化建設的大量投入形成鮮明的對比。但試想,煤炭企業如果不具備最基本的安全生產條件,必定會發生重特大事故,企業談何發展。因此,投入資金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就是為了改善生產條件,搞好安全生產,避免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實質上就是為構建和諧企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安全文化在構建和諧企業的作用
1、安全文化具有導向作用。能夠增強思想認識。安全文化建設是在企業改革、穩定、發展的實踐中形成的,在企業中,它贊揚什么、反對什么,都具有鮮明的指向性。安全文化建設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就會在社會上的廣泛傳播,使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了安全文化的熏陶,使廣大職工群眾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切實感受到安全也是最大的福利,從而引導干部職工群眾克服麻痹思想,牢固樹立起正確的安全意識、態度和信念,為構建和諧企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2、安全文化具有凝聚作用,能夠形成共同理念。安全文化是一種安全理念,它能使企業全體職工在同一類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圍中得到教化、培養,從而以相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在不通層次上,把廣大干部職工聯系起來、聚集起來,使整個隊伍因同一的文化淵源而形成一種強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這對于規范安全生產行為,強化職工安全自保意識,增強抵御安全風險能力,達到本質安全的目的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安全文化具有規范作用,能夠促進行為自律。安全文化是以道德規范來干部職工的思想行為,是以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職工群眾的思想認識,把工作規范的要求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目前,企業在安全生產上,不斷利用大量的科學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對于搞好安全生產來說還是不夠的?萍际侄问苷J識局限性的影響不能達到本質安全化,需要管理手段來補充,而管理手段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強制性往往使職工有反感的情緒和抵觸行為。因此,安全管理上時時處處監督企業每位職工遵章守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這就必然帶來安全管理上的漏洞,而安全文化建設正好補充管理上的不足。如我礦建立的安全文化宣傳長廊,對干部職工提出的“自覺遵章守紀,安全生產第一”的要求等,就是在潛移默化中的教育中強調職工的自律性和自覺性,利用人的“從眾心理”,改進其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使“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變成了職工的共識和自覺行為,有效提升企業整體安全文化水平。
四、推進安全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企業的途徑
1、樹立安全發展新理念。安全發展的實質是指企業的發展必須以安全為基礎,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和健康為代價。安全文化建設的實質就是以人為中心。抓住了“人”的問題,就明確了事故根源和解決這個根源的途徑,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樹立安全發展新理念,就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安全觀,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經濟觀,安全第一的哲學觀,珍惜生命的情感觀,“三不傷害”的自;ケS^,安全無小事的行為觀,預防為主的科學觀,從根本上改善安全狀況,大幅度減少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對社會造成的創傷和震蕩,國家才能富強安寧,百姓才能平安幸福,企業才能和諧穩定。
2.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領導。安全文化建設的成效如何,領導是關鍵。企業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要在充分認識安全文化建設是保障職工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建和諧企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加強對安全文化建設的領導,充分發揮其在安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和推動作用。研究制定安全文化建設的方針、目標、任務。根據安全文化建設需要,加大人、財、物的投入,落實相應措施,搞好安全文化基礎設施等硬軟件建設,并把安全文化建設同構建和諧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安全文化建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3、完善安全理念的滲透機制。人往往都有一種懶惰心理,特別是人在疲勞等狀態下更容易出現不安全行為,這就必須強化安全管理滲透機制,加大反“三違”力度,硬起手腕抓違章,對安全工作真正做到狠嚴細實快新。對于違章人員要通過經常性教育、警示教育、典型案例教育等,讓他們在內心深處認識違章的危害,從源頭上杜絕“三違”現象的發生。在這方面,東坡煤礦建立了完善的滲透保證體系,在將各種安全理念、警句格言匯編成冊發放到每名職工手中的基礎上,要求每天班前班后會進行學習講解。還定期開展理念滲透專題研討、宣講、交流等活動,提高了職工群眾對各
種安全理念和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自覺指導并運用到安全生產中,使企業安全文化層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扎實開展安全文化的教育。安全文化教育是貫穿于安全生產、構建和諧企業的一條主線,是企業和職工利益的保障體系。我們以嚴謹的工作思路,踏實的工作作風,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斷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研究新對策,采取新辦法。要增強安全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要及時研究和回答企業生存、發展和穩定的戰略需求問題,研究和回答安全工作中企業和職工群眾共同關心的實際問題。要善于抓住熱點,攻克難點,捕捉亮點,使職工通過接受教育而明白道理,他們既是安全生產的執行者,也是安全生產的責任者,更是實現安全生產后的受益者,最終使“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成為職工群眾的自覺行動。
5、利用制度塑造本質安全人。制度是企業安全生產的護身符,要用制度來調動和發揮職工自身以安全生產為核心的作用,引導企業實現安全生產由人為管理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飛躍,努力打造具有本局特色的“三型六化”學習型企業品牌,為企業的安全生產保駕護航。要鞏固和發展無形的煤礦安全價值觀,不能單純停留在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叫在口上,還必須落實在行動上,寓無形于有形之中,把它貫徹到企業的每一項規章制度及工作規范、標準和要求中,進行強勢推進。使職工從事每一項生產經營活動,都能夠感受到煤礦安全文化的引導和控制作用,感受到安全是企業最大效益,安全是群眾最大的實惠。只有把制度建設與煤礦安全文化建設聯系起來,讓職工把那些約束行為的制度變成了自己的行動指南,真正從思想上接受企業倡導的安全文化理念,煤礦安全文化建設才有恒久的活力。
總之,安全文化建設是推動企業又快又好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構建和諧企業的基本前提和保證。加強安全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企業,是一項需要長抓不懈的系統工程,只要全體企業干部職工堅持科學發展,眾志成城想安全、抓安全、保安全,就一定能夠打造出本質安全型礦井,建設好文明和諧礦區,從而推動實現安全生產和構建和諧企業長久地同頻共振、良性互動和“雙贏”發展。
下一篇:煤礦鐵路安全文化建設的途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