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說明

多國巨災呼喚全球綜合減災之聯動

2005-03-10   來源:《現代職業安全》    |   瀏覽:    評論: 0    收藏

  日本一年一度的漢字評選揭曉,“災”字被選中,這是日本國民對剛剛過去的2004年的看法,從中也概括了這個島國民眾對災害的心態。2004年公眾的安全感總體上并不比SARS肆虐的2003年好多少,人們一再緊繃著安全這根弦,到了年底,其弦繃得更緊,以致使2005年的新年都過得十分沉重,沒有歡樂,全球都籠罩在悲情之中——印度洋的地震與海嘯,使全人類倍感減災應該成為一種不分國界和人種的聯合行動。

在維也那,一年一度的元旦音樂會,因為印度洋大劫難而去掉了歡快的曲目,以沉痛為基調為人類平安的祝福,貫穿于整個演出之中。人們在混亂加悲傷中,過了一個落淚的新年。不見火樹銀花,少了歡歌笑語,多了燭光搖曵中的哀傷與祈禱。雖然人類迄今尚無駕馭所有災害的秘訣,但人類希望不滅,有信心走出困境。元月6日,亞洲地震海嘯峰會舉行,為未來世界減災支招已成為新的課題。對此筆者有如下幾點思考:

 

驚天海嘯是天災,也是人禍

發生于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地震與海嘯,已造成18個國家的15萬人遇難。災情牽動著世界,援助之手送來了溫暖,應該說這是本世紀開初以來全人類的頭號巨災!面對災情,各國都在思考其危機管理及防災救援措施是否到位,一方面呼吁 “世界良心”;另一方面思考此屬天災還是人禍。因為,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檢測到大地震后,本可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國準備防護應對;但竟然無法找到與這些國家溝通的途徑。疏于防范,沒有預警機制,缺少海嘯知識是使災情擴大的主因。

美國地質調查局專家帕森認為:過去印度洋很少出現海嘯,規模如此大的海嘯沒有記載,這讓整個印度洋沿岸國家毫無防備;同時,受災各國及相關國際組織也未對公眾進行安全減災的教育和指導。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動傳遞到沿岸國家及城市至少要1到2小時;所以,如果溝通有力,信息預警渠道暢通,至少有相當多的人有逃生機會。可以說,這場浩劫是罕見天災加人為疏忽的結果。

筆者以為, 2005年1月18日在日本阪神召開的第二屆世界減災大會,討論焦點一定會由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轉向印度洋悲劇。

 

為了平安,必須探索更多的災害“未知”

不少海嘯親歷者感言,這悲劇就如美國大片《后天》那樣。人們在反思其教訓時,總坦言 “沒想到”,這一切來得“太快,太意外”。筆者以為,公眾這么講,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及政府當局來說,這樣講就不合適了,因為這有塞責之嫌。2004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總結今日經驗,減輕未來災害”,其核心是在倡導,面對災害要以“學習”為先,人類必須學會在災害中生存。所以,面對不會停息的事故與災難,作為政府要支持安全減災文化建設,尤其要支持減災科學家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特別應研究一個區域的最大災害狀態下的應急機制及救援機制,真正地按一個地區的安全質量去配置生產與生活。可以想象,有了這種研究在先的預案機制,人類會在災害面前變得主動,不會總是無助地“挨打”。

筆者以為聯合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確定的 “國際減災日”主題活動的開展,旨在最大限度地調動各國公眾的防災自覺性,提高預防的綜合能力。這項活動從多方面加強了安全防災自護文化的建設:樹立綜合災情認識觀;倡導公眾自護觀;扶植媒體主動關注安全的自覺觀;堅持災害風險評估的保險觀;重視人與生存環境危機狀態的預警觀等。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系統而有效的學習及教育。為了迎接世界減災大會(日本神戶,2005.1.18-22)的召開,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組織了一個針對學校、社區16歲以下孩子的以展示有效減災為主題的國際繪畫藝術比賽,并從中挑選出最好的12幅繪畫作品,作為“國際減災戰略”2005年年歷出版。 “國際減災戰略”組織該活動的初衷是:

1.從年輕開始培養一種預防文化。學習階段是學習災害及其易損性有關知識的最好時段。年輕人代表著未來,如果我們確信生活在災害潛伏的社區中,那就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時刻威脅著我們以及家人、朋友的各類災害,并熟知怎樣消除這些災害的負面影響。

2. 通過學習,特別要提高社區抗災能力。公眾對災害的意識和認識是成功減輕災害的主要因素,學習如何減輕災害及其易損性會進一步鼓勵人們積極自覺地防御、減輕潛在的災害。年輕人在學校學習了有關的減災知識后,他們就會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傳播給家人和朋友,這樣就會在減輕災害的影響中獲益。

 

挑戰在于如何準備應對“意外”

2004年末印度洋悲劇對人類的教訓在于,聯合國可否繼續開展類似于上世紀90年代的“國際減災十年”活動。事實證明,進入新世紀以來,災情非但未減而正變換著形式及頻度向人類猛襲。所以,全球受災各國應聯合起來,開展統一的綜合減災技術與應急機制建設,比如跨國度的自然巨災的調查及定期綜合分析已勢在必行。這事對中國啟示是什么呢?筆者以為要盡快找到安全減災的“空白點”進行重點研究,再就是搞清中國災害區劃是否到位。避免災難的擴大,最大限度地減少天災后伴生的人禍,等等,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及科技工作者的任務。

2003年以來,由于SARS的教訓,使從未經歷過的非傳統、非典型、非對稱、非常規的“另類安全”問題在城市蔓延,其嚴重性在于人類對它的規律的未知。研究表明,多數非傳統安全是從傳統安全演變成“新”問題的,從而使不少傳統災變,表現出新面孔及新危害。如信息網絡的攻擊,既損害城市公眾的權益,還威脅到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之所以引入非傳統安全并非僅僅是為了一個新名詞,而在于要倡導一個新觀點、新思維、新境界即從大安全觀入手去審視城市安全,從而使國家安全與城市安全并重;社會經濟安全與城市安全并重,通過“國泰”達到“民安”即發展城市公共安全及人的生存安全之目的。“非傳統安全”首先是一種“客觀見諸于主觀”的安全認識與觀念,“安全”總是與“感知、認識、狀態和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非傳統安全”本質上指的是一種安全觀念和現實存在的問題,它所涉及的城市領域主要有:能源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水資源安全、恐怖襲擊、信息系統的安全、流行疾病、人口安全及城市容量的安全問題等。2001年 “9.11”事件后,吳良鏞院士更認為,城市安全規劃如何納入到當今復雜的巨系統的研究,十分必要。因此,絕不可簡單的作出結論,中國海域一定不會發生海嘯等自然巨災。

 

我們該如何準備災時救援

反思地震海嘯災難,人們已將目光聚集在如下方面:

一是人類對海洋周邊環境的過度開發和利用,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海嘯災難擴大化的幫兇。

二是受災的東南亞國家普遍缺乏應對特定自然災害的預警系統。

三是發生如此大規模人員傷亡,僅用“天災”來解釋恐怕愈來愈令人難以信服。

這次受災打擊最嚴重的泰國和斯里蘭卡,都有因為過度開發而破壞海岸生態的記錄。當暴戾的海嘯無情地吞噬著印度東南沿海無數人生命的時候,一個來自新加坡的越洋報警電話,讓生活在重災區一個漁村里的男女老少幸運地逃出死亡魔掌。庫馬爾是印度著名的Ms斯瓦納米坦研究基金組織的科研人員,2004年12月26日海嘯發生時,他所在的研究小組正在遙遠的新加坡從事科研,他立即意識到一場曠世天災正降臨人間。于是他拿起電話,通知了家鄉的父母。此事已極大的警示印度,印度決定出巨資建立海嘯預警體系。在海嘯救災凝成國際焦點的同時,后勤援助已成大問題。如交通不便已帶來困難:據2005年1月5日的信息,目前至少有200多萬災民急需糧食救濟,但由于印尼亞齊和蘇門答臘災區地處偏遠,機場和道路毀壞嚴重,因此災民的救助是無法短期內實現的。為此令人反思到日本:在日本這個多災國家,一直倡導國民的自救與互救,在日本東京都防災中心大廳中的醒目標語是:“面對災害,首先是自救,第二是互救,最后才是政府救助。”此言的含義是面對災害,一旦等到政府救援隊伍到達已錯失良機,因此公眾安全文化建設尤其必要。筆者集長期致力于防災調研之積累,感到中國缺乏防災體系建設,更缺少普遍的公眾安全文化意識,在救援備災物資貧乏的背后更缺少災害保障經濟的研究與政策。

 

給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的建議

1.面對類似印度洋地震海嘯的大劫難,各國表現出的遲緩,說明世界尚缺少一個面對巨災(自然或人為的)國際公約,它應由聯合國相關機構組織編制,它應成為約束一切成員國的積極主動的防災減災的政府行為。據此各國要支持聯合國發揮領導作用。

2. 1999年通過的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文獻強調,20世紀的“國際減災十年”活動,在2000年前結束,當時也承認現代災害非但未減弱反而正以綜合型、復合型的方式快速的襲擊人類。如已被今天的實踐所證實的比自然災害更嚴重的是“靠不住的疫苗”,即人類對測試埃博拉病毒疫苗的有效性毫無辦法。再如英國皇家天文學家Martin Rees爵士作出預測:面對病毒橫行,現代災害,環境災難,灰霧蔓延,人類文明在這種禍害之下熬到22世紀的可能性至多只有50%,這無疑是科學家對世界末日的一種憂傷。無論全球性大災禍何時真正降臨,人類要自醒,人類要自悟,人類要團結起來有所準備。

3.要利用第二屆世界減災大會通過一項決議,以2005年在全球范圍內掀起的減災聯合行動為契機,開展“21世紀全球減災10年”活動,從根本上推進面對跨國大災的全球統一防災、救災行動。

4.從全人類共同應對無數個未知災難的大前提出發,我以為應呼吁聯合國建立一個專門為世界各國間防災減災事務工作的委員會,而不應單單是一種協調的臨時機構。這個機構的職責有三:⑴ 組織各國政府開展綜合減災的跨國管理對策及應急體系研究子課題;⑵ 組織各國減災科學家針對若干方面的未知災害問題進行跨國界的綜合研究,以確定新的災害區劃及“警戒線”;⑶ 組織各國(尤其是富國)進行災害經濟與保障機制研究及必要的責任投入,充分考慮應急備災條件下的經濟投入與社會保障的聯合國統一機制,從而為發展中國家的防災救災提供物質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章县| 望城县| 陆川县| 北流市| 南康市| 太保市| 静宁县| 友谊县| 泗洪县| 永顺县| 龙州县| 屏山县| 通化县| 昌图县| 西乌珠穆沁旗| 甘谷县| 疏附县| 大港区| 巢湖市| 依兰县| 海伦市| 隆尧县| 屏东市| 来凤县| 衡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黑河市| 墨竹工卡县| 新巴尔虎右旗| 博野县| 桃园县| 措美县| 潜江市| 横峰县| 武安市| 兰州市| 醴陵市| 页游| 驻马店市| 连云港市|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