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浪縣上百人患有塵肺病,其中已有多人死亡,但因大部分缺少用工證據,一直維權未果。唯有強力問責,并對制度及時糾正補漏,才能最大程度地構建一條正義通道,避免悲劇的重演。
健康人可能無法體會,被塵肺蒙胸之后的艱難呼吸,是怎樣的痛苦感受,但梳理這些塵肺病患者遭遇的種種,卻不難感受到他們的生存困境——打工時,粉塵濃度嚴重超標無人過問,僅有的一次性口罩一用就是幾個月,著實可憐:被雇傭時,絕大多數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忍氣吞聲;離開時,所有暫住證、合同等證據都被老板搜走,無可奈何:病發后,老板以沒有務工證明為借口拒絕賠償,欲哭無淚;求助時,有關部門又以證據不足之名不給受理,甚至辯稱“找不到老板”,推諉卸責:輿論憤然時,無論是未盡勞動保障責任的礦主,還是疏于監管的有關行政部門,都無人為此承擔責任,讓人心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病患塵肺也非一日之傷。某種程度上講,正是一連串的缺位、失守,才導致了逃離貧窮的夢想,最后演變成與死亡賽跑的悲涼。
更要緊的是,這絕不是孤立的個案,這種無助代表了不少基層勞動者的生存狀態。根據衛生部2009年的相關統計數據,無法治愈的塵肺病,占當年職業病總例數的79.96%,是我國患者人數最多的一種職業病;而相當多數的患者出現在中小型企業。因為“制度不完善”,屢屢維權艱難,昔日河南農民工張海超的“開胸驗肺”就已經驗出過制度之失。遺憾的是,這一案例最終也只是被作為極端個案來對待,未能舉一反三。
此番甘肅古浪的“制度塵肺”再次發作的背后,是用工制度的漏洞、普通勞動者權利贏弱、應有的監管形同虛設……這里既有勞動者尊嚴的問題,也有經濟能否持續發展、民生困境能否改善的問題。這些年來,一些地方過度透支了“人口紅利”,以“中國人多”、“不愁雇不上人”為借口,縱容了一些不良企業的違規違法行為。這種透支是不道德的。無論是從社會倫理,還是從勞動尊嚴的角度,都需要補上這塊制度“短板”,改善勞動者的境況。
據報道,古浪當地政府已為每個有塵肺病患者的家庭辦理了低保,并著手建立應急救助基金實施救助。這是最起碼的努力。但在這類問題上,有關部門顯然不能僅僅扮演事后慈善機構的角色。違法用工、違規施工、逃避責任的事情是怎么發生的,執法是如何懈怠的,企業違法成本又是如何降低的,都有誰該為這些塵肺病患者承擔責任?唯有強力問責,并對制度及時糾正補漏,才能最大程度地構建一條正義通道,避免悲劇的重演;才能為更多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勞動者,多撐起一片清新呼吸的空間。
上一篇:淺析黃河調水調沙與黃河泥沙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