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已經直接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危害人們的健康,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936年,汽車尾氣污染引發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致使當地居民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上升。1952年,煤煙型污染引發倫敦煙霧事件,短短4天之內死亡4000余人。
據2004年《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中國城市由于空氣污染共造成近35.8萬人死亡,約64萬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27.4億元。如此嚴重的大氣污染,不僅危害人的生命,也嚴重影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大氣污染危害嚴重
1.煤煙型污染嚴重,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我國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煤煙型污染,煤炭燃燒排放出大量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氣污染源。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形成的大氣污染已經威脅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全國煤炭消耗量從1990年的9.8億噸增加到1995年的12.8億噸,再到2007年的18.4億噸標準煤,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隨著煤炭消費量的增長而急劇增加,到1995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達到2370萬噸,2007年雖然實現比2005年和2006年有所下降,但排放總量依然達到2468.1萬噸;2007年全國煙塵排放量為986.3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771.1萬噸,生活排放量215.5萬噸;2007年工業粉塵排放量為699萬噸。
大氣質量總體情況是農村好于城市,輕工業城市好于重工業城市。
2.城市大氣污染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近幾年,我們在大氣污染治理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7年實現下降,但城市大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城市陰霾天氣依然不斷出現。
據2007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僅占2.4%,二級標準的占58.1%,三級及三級以下標準的城市占39.5%。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占72%,低于三級標準的占2.2%,污染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內蒙古自治區、云南省、重慶市、湖南省等省份。
在全國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占44.2%,三級及三級以下標準的占55.8%。國際通行的衡量空氣污染的標準,是測量每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懸浮微細粒子,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20微克,中國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標準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標準以上的空氣中,相比之下,紐約才二十幾微克。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2006年),在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排名中,中國有包括北京在內的7個,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3.酸雨污染日益突出,經濟危害嚴重
由于人類在工業和其他活動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時溶解于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筑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pH值為3.5的酸雨影響下,可減產13.7%;pH值為3.0時減產21.6%,pH值為2.5時減產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酸雨對森林、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樹葉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面積死亡。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以長沙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降水酸度值最低,酸雨出現頻率最高;西南酸雨區污染程度僅次于華中酸雨區,華南酸雨區、華東沿海酸雨區分布較廣。在酸雨監測的500個城市(縣)中,出現酸雨的城市占281個,占總量的56.2%;酸雨發生的頻率在25%以上的城市171個,占34.2%;酸雨發生頻率在75%以上的城市65個,占13%。酸雨分布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四川省、云南省以東的區域,包括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重慶市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
我國酸雨沉降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如云南東北部的冬季、廣州的春季均是降水酸度最高的季節。從酸雨的化學組成看,我國酸雨組成中SO2-4 所占比例高達70%~90% ,其濃度比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 平均高2~6倍,NO3-則略低,NH4+、Ca2+、Mg2+濃度也比美國酸雨區高出5~10倍。
大氣污染主要成因
1.煤煙型污染是當前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油氣資源相對短缺,走發達國家“以油氣代煤”之路頗難,2007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26.55億噸標準煤,結構比例中煤炭所占比例高達69.4%,原油為20% ,天然氣和水能及其他僅占3.4%和7.2%,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我國大氣污染類型主要為煤煙型。煤炭在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燃煤型的大氣污染問題,也將是我國未來解決環境污染的首要課題。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如果采取強化節能、優化能源結構、實施嚴格環境保護政策等措施,并且取得理想效果,2020年低能源需求為24億噸標煤。如果采取較現行政策更強的發展政策和措施,能源需求將達到31億噸標煤。到2020年,能源需求量可能會在24億噸標煤到31億噸標煤之間,如果措施不當,也有可能高于31億噸標煤。
按照能源結構優化趨勢,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由70%以上下降到59%~63%;天然氣比例提高到6.7%~8.9%,一次電力比例也將增加到3.3%~5.8%,石油比例略有提高,其中2020年煤炭的需求量將相應達到19億噸到29億噸。
同時,如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我國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將比目前增加30%~110%。能源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對大氣環境安全的影響日益加大。同時,以煤為主的能源利用效率比以油氣為主的能源利用效率低8~10個百分點,主要耗能產品的單位能源消耗也比發達國家高12%~55%。盡管能源效率將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逐步提高,可抵消一部分能源的增長。但是,總體上看,如果能源效率沒有大幅度提高,能源消耗量凈增長的格局將不會改變。
2.交通污染逐漸加重,已成為影響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
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在不斷增加,我國大氣污染正由煤煙型污染轉向煤煙與交通混合型污染。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運輸量加大,機動車排氣污染在城市大氣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斷上升。全國汽車保有量年增長率保持在13%,特別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廣州、成都、上海等地方機動車數量增長速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小汽車走入中國百姓家庭,城市交通污染將進一步加劇。
根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預測,按目前的控制水平,到2010年,隨著全國機動車保有量成倍增長,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將比2000年增加一倍左右,再加上用車維修保養差、報廢年限長、交通擁堵嚴重,機動車對大氣污染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據監測,在北京和廣州,約80%的一氧化碳來自汽車源的排放,氮氧化物也有41%左右來自于汽車源。
近年來許多城市交通干線兩側一氧化碳超標嚴重,如天津市區主要交通干線一氧化碳超標幾倍至十幾倍;長沙市干道中心點一氧化碳超標4倍,年超標率為40%。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和尾氣排放量的增大,對城市大氣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3.城市地面揚塵和沙塵造成總懸浮顆粒物濃度偏高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中地面揚塵、建筑揚塵、土壤風蝕揚塵等均對空氣中顆粒物濃度有較大影響,城市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總懸浮顆粒物的來源也日益復雜。另外,不合理的道路清掃方式和灑水不夠,極易造成二次揚塵污染。
更為嚴重的是北方生態環境失調、綠化覆蓋率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土地荒漠化。目前,我國北方沙塵天氣的不斷出現,與過去相比,頻次增加,程度加重,影響范圍逼近長江流域,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活動和人們的正常生活。
根據對城市中TSP主要來源的貢獻率分析,北方城市土壤塵的來源占TSP的40%左右,而在南方城市只占30%。
治理大氣污染中的困難
1.環境意識薄弱,對大氣環境保護戰略認識不足
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門還沒有真正樹立起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熱衷搞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甚至認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其結果是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付出了過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并將對長期發展造成損害。二是企業集約發展意識不強。一些企業既沒有把節能減排作為提高競爭力的內在要求,又缺乏社會責任,隨意浪費資源,轉嫁污染。三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沒有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還不合理,不少產品過度包裝,并非必需的一次性用品還相當普遍,一些消費者追求奢華、講究排場,形成珍惜資源、珍愛環境的社會風尚任重道遠。
大氣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大氣環境惡化后,恢復良好的大氣環境質量要比采取措施從根本上防治大氣污染付出更多的經濟代價。但這種觀念長期以來并沒有被一些部門和一些地區充分理解和認識。
2.大氣污染防治的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國污染治理和用于大氣污染防治有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工程建設投資不足。
一是我國工業發展的起點低,基礎工業整體水平提高較慢,技術改造難度大,污染欠賬多。工業技術和裝備中有許多是上世紀50~60年代水平的,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由于工業的整體改造受到資金的限制,遲遲不能進行整體改造和污染治理,相當一批技術裝備落后的工業企業長期在生產中排放大量污染物,造成嚴重污染。
二是國家在推行清潔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結構的措施如煤炭洗選加工、型煤、燃煤脫硫、使用清潔能源等方面的投資力度弱,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三是城市集中供熱、燃氣等基礎建設工程是解決城市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區建設進度緩慢,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有些城市建完了熱電廠,卻缺少資金建設供熱管網,分散熱源仍然存在,不但沒有減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
四是排污收費標準太低,使得污染企業寧可交排污費,而不愿意花錢治理。
3.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監督管理力度不夠
盡管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標準建設取得很大進展,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十分普遍。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環保部門執法,批準建設短期經濟效益好但能源資源消耗量大、對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一些項目不執行國家“先評價,后建設”的規定,出現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標的建設項目;一些對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資經常留有缺口或將資金挪作他用,地方電廠、地方水泥廠和鄉鎮企業監管不嚴,超標現象比較普遍。
其次,由于各地監測機構受到經費的限制,不能普遍開展對污染源的經常性監督監測,從而削弱了環保部門對污染源的日常監督管理;環保設施操作管理比較差,實際運行率低,許多項目盡管開工驗收時可達標,但實際運行中卻超標排放。
第三,機動車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氣監督管理機制還未真正建立,各監督執法部門職責不清、監督不力,尤其對汽車制造、銷售、使用、報廢全過程污染監督管理還很薄弱,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監測還未納入國家大氣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常規監測體系中,從而缺乏對機動車排氣污染的有效監督。
4.缺乏實用的治理技術
我國在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的研制、開發、推廣和使用方面,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與大氣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還較大,資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實用技術商品化的程度遠不如發達國家。比較薄弱的領域是潔凈煤技術,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的工業窯爐和生產設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術等。
目前實行的空氣監測標準還是1996年制定的,嚴重落后于形勢,直徑小于2.5微米的細顆粒物沒有列入監測指標,而這恰恰是毒性最強的顆粒物。
構筑大氣污染治理防線
1.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構筑大氣污染治理法律法規防線
一是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簡稱《大氣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實施細則,各地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的要求,把握當前形勢,加快制訂一些政策、法規,把《大氣污染防治法》落到實處;
二是強化地方政府對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減排責任,按照大氣環境質量標準,規定地方政府對削減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負責,對超過總量控制指標的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建設項目應當暫停審批;
三是把大氣環境質量與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重大規劃相聯系,充分考慮大氣環境保護的要求;
四是加大監控力度,要求重點排放單位必須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嚴格禁止違法停止脫硫設施運行,以及其他違法排放行為;
五是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針對常見違法行為,明確并提高罰款金額,對一些嚴重違法行為,增加限期治理、限產限排、停產整頓、關閉、治安管理處罰以至追究刑事責任等處罰手段,加大處罰力度,徹底扭轉“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現象。
2.完善管理機制,形成大氣污染治理齊抓共管的局面
治理大氣污染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黨政干部要加強領導,協調各有關部門,動員全社會力量,做好這項系統工程。環保部門要加強大氣環境保護的統一監督管理,嚴格執法,嚴格管理;建設部門要加強城市道路、供氣、供熱、綠化、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綜合防污能力;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做好項目規劃、審批等工作。總之,各部門加強協調,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努力完成大氣環境治理的目標任務。
3.落實減排目標,嚴格控制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
治理大氣污染,關鍵要抓重點。電力、冶煉、水泥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50%以上,要重點削減上述3個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施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確保工業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實現“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
要堅決關閉含硫量大于3%的高硫煤礦,用潔凈煤技術逐步代替污染嚴重的、落后的煤炭使用技術。燃煤電廠脫硫是大氣污染治理重中之重。
以燃煤電廠建設脫硫設施為重點,確保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0%的目標,遏制酸雨發展,與此同時,要積極開展燃煤電廠煙氣脫硝示范工作,制訂燃煤電廠氮氧化物治理規劃。
統籌規劃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地區的區域性大氣污染防治,有條件的城市要開展氮氧化物、有機污染物等復合污染問題,以及灰霾天氣的治理,逐步開展對臭氧和PM2.5等指標的監測,建立光化學煙霧污染預警系統。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大力開發和使用清潔燃料車輛。加強航空、鐵路、船舶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監督管理。嚴格機動車新車準入制度,強制規定新車采用更高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
加大執法力度,污染嚴重機動車盡快淘汰。逐步提高油品質量標準,加強對車用燃料生產、進口、運輸和銷售環節的管理。逐步完善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管理體系,建立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部門協調分工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車輛定型、生產、進口、使用全過程的污染監督管理。
在全過程管理中,執行相應的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對未達到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的車輛不準制造、銷售、進口和使用。完善老舊車報廢制度,對嚴重超標排放的車輛予以取締,以提高在用車總體裝備水平,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4.依靠科技進步,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提高能源效率
防治工業廢氣污染,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和設備,采用技術起點高的清潔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浪費,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減少末端污染治理所需的資金投入。禁止在新、改、擴建和技改項目中使用淘汰的工藝和設備,超過限期的,要堅決取締。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實用技術的推廣,從國情出發,盡快開發推廣技術可靠、經濟合理、配套設備過關的大氣污染防治實用技術,重點領域包括煤炭洗選、脫除有機硫、工業型煤、循環流化床鍋爐、煤的氣化和液化、煙氣脫硫、轉爐煉鋼收塵、焦爐煙氣治理、陶瓷磚瓦窯黑煙治理等。
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一是逐步減少直接消費煤炭,提高使用燃氣、電力等清潔能源的消費比例。
二是逐步提高車用燃油質量和標號,使我國的汽油盡快向無鉛化、高標號方向發展。
三是積極鼓勵開發各種可再生能源,如核能、風能、太陽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