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水日”到來之際,有關專家呼吁——實現水共享,上下游需共擔環保成本
3月22日,是第十七屆“世界水日”。聯合國確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機遇”;我國宣傳主題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節約保護水資源”。
“要共享水,共享機遇,首先應是合格的水。隨著水污染情況的惡化,上下游為水資源發生的糾紛比比皆是。我國大江大河的上游都在西部地區,但西部地區又是相對貧困的地區,自身經濟發展的巨大需求與環保,尤其是水資源保護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我國應在政府主導、企業和個人等利益相關方的多方參與下,逐步完善市場運行機制,也就是讓流域的上、下游共同承擔環保成本,進行生態補償。”北京大學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呂植今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2008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長江、黃河和珠江等7大水系中,一類到三類水質斷面比例為55%%,但完全喪失水功能的劣五類水比例為21%%;湖泊富營養化突出;飲用水源地取水仍有23.6%%超過三類標準,沒有達標。
近年來,太湖藍藻等威脅飲用水安全事件頻發,河流下游地區對來水質量憂心忡忡,而上游地區對水資源保護成本問題叫苦不迭。貴州省環保局副局長瞿麗雅說:“為了涵養水源、保護水源地水質,貴州在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上付出了巨大努力。干凈的水惠及整個流域,可無論是保護成本還是失去發展機會的損失,卻只由貴州來承擔,這既不公平,也不符合水源地持久保護的需要。”
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說,水資源分布不均衡使得長距離甚至跨流域調水已成必然,但隨之而來的是輸出區面臨的發展壓力和保護壓力越來越大。他以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水源涵養區陜南為例,2000年以來,當地林地覆蓋率提高近5個百分點,年均輸出二類以上優質淡水251億立方米,但同期人均財政收入卻急劇下降,從占全省人均財政收入的1/3降到1/10。
為喝到干凈的水,生態保護成本究竟該由誰來承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淡水保護基金項目主任何毅說,在生態補償的概念下,環境變成了一種有價的商品了,流域的上、下游應共同承擔環保成本。但是由于原則上流域水資源屬于國有,如果各地都在屬地內利用水資源,上游排放污水造成損失,下游要求補償;上游提供好水給下游,下游需對之進行補償,不但在補償范圍上不好劃定,其生態和經濟效應金額究竟是多少,也很難量化。
中科院院士、原國家氣象局局長秦大河建議說,應當在基礎較好、需求緊迫、在國家生態保護總體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地區(比如三江源)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邊研究邊實踐,突出保護補償、限制發展機會和發展權補償,重點解決保護區民生重點問題。
何毅說,政府應當由目前生態服務的唯一買單者轉變為支持者,建立和維持一個對個人、企業等都開放生態補償市場,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市場補償機制。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