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對于社會和人民群眾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湖南省瀏陽市鎘污染事件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環境保護問題就是民生問題,只有保護好環境,才能改善民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不久前出席環境宏觀戰略座談會時指出,隨著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環境保護是發展問題,也是民生問題。在瀏陽市鎘污染事件面前,這一深刻的論斷更顯得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瀏陽市鎘污染事件迫使我們直面一個現實,那就是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領導干部的政績觀、執政理念,與黨和國家保障與改善民生的要求存在著嚴重背離。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領導干部片面地將經濟數據的攀升等同于社會發展、等同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有甚者,少數地方政府將GDP增長作為體現政績和獲得升遷的資本,惟GDP馬首是瞻,罔顧環境污染對民生的嚴重損害。如果這樣的狀況不能得到及時遏制,我們的經濟建設將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背道而馳。
黨和國家明確提出并一再強調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要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切實把經濟發展的成果反映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上。在將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將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的總體要求下,環境保護必然成為體現以人為本的重要內涵,成為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將環境保護作為民生問題來認識,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影響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環境問題,成為各級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出增長誤區、堅持執政為民的重要內容。
保護環境才能改善民生。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相協調,是推動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實現民生改善的基本要求。開展經濟建設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保障和不斷改善民生。經濟增長不是目的,更不是少數人借以謀求個人利益的工具,而是我們實現社會發展、文明進步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手段。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必將導致基本生產要素喪失、公共資源和財富不合理配置以及公眾環境權益受損,從而形成高增長下的兩極分化,并引發社會發展滯后、社會公平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只有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環境保護作為重大的民生問題,在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的決策和具體執政過程中加以統籌考慮和認真解決,才能使經濟增長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實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
保護環境才能改善民生。狠抓重點和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是推動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實現民生改善的重要內涵。要以堅定的決心和有效的措施,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探索綠色經濟發展道路,從源頭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將污染防治作為重點,將保障廣大人民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以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到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以扎實推進污染減排為抓手,不斷改善環境質量,使廣大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發展帶來的成果。
保護環境才能改善民生。強化環境監管,不斷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是推動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實現民生改善的基礎保障。各級地方政府及其決策者不僅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和綜合決策中充分聽取和認真采納環保部門的意見和建議,避免因決策失誤引發重大環境問題,還要全力支持環保部門依法行政,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維護地區環境秩序,保障公眾環境權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優化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保障環境安全,加大綜合治理,強化法制建設,突出解決水、大氣、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著力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讓群眾切實享受到環境改善帶來的實惠。
環境保護作為民生問題,成為是否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試金石,考驗著各級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和水平。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下一篇:上海全面啟動油氣回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