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草原變能源? 內蒙古千里草原正變成新型能源基地

2009-10-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   瀏覽:    評論: 0    收藏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隨著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硅石、石灰石、鍺等資源不斷被探明發現,作為北京和華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近年來掀起大開發的熱潮,但工業的快速發展與草原生態保護的矛盾開始凸顯。

  千里草原正變成新型能源基地

  錫林郭勒盟(以下簡稱錫盟)擁有內蒙古1/5的天然草場。記者近日在這里采訪時看到一個獨特的景象:一處處露天煤礦、一個個化工廠和一座座發電廠與一群群低頭吃草的牛羊共同“鑲嵌”在草原上,縱橫交錯的鐵路、公路網將草原“分而治之”,大開發、大建設的浪潮打破了牧區的古樸與寧靜,千里草原正變成新型能源基地。

  據錫盟發改委副主任王永軍介紹,錫盟煤炭資源探明儲量1448億噸,約占全國的15%。隨著2003年上都電廠一期工程的破土動工,錫盟拉開了開辟京津能源新基地,建設面向東北、華北電力市場“西電東送”和“北通道”的帷幕。隨后,錫林浩特電廠、上都電廠二期、金山電廠等項目紛紛上馬。勝利、白音華、白音烏拉、高力罕、額合寶力格、巴顏寶力格等特大型煤田先后大規模露天開采,神華、大唐、中電投、國華能源、北京電力、阜新礦業等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大集團相繼落戶錫盟。

  據介紹,目前錫盟煤炭產量已達4000萬噸,預計2010年煤炭產量突破1億噸,2015年突破3億噸。全盟電力裝機容量目前已達400萬千瓦,預計2010年達到1000萬千瓦。目前錫盟正在建設的有3個大型煤化工基地,分布在多倫縣、烏拉蓋管理區、錫林浩特市,主要生產甲醇、煤基烯烴、二甲醚、有機復合肥等。此外,依托儲量豐富的有色金屬、硅石、鍺等資源,生產鐵精粉、鐵合金、多晶硅等產品的廠礦也建成。

  同時,按照煤炭外運需要的運輸能力,錫盟確定了“三橫五縱十支線”的鐵路網建設規劃和“八橫七縱六出口一環線”的公路網規劃,一批鐵路和公路已建成或在建。

  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能否雙贏

  草原牧區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能否雙贏?采訪中當地干部群眾對這一問題分歧很大,一部分人強烈反對在草原上辦工廠、開礦山,他們認為這樣得不償失,勢必會破壞草原生態。一部分人則認為強調生態環保沒有錯,但不能以牧民的貧窮和牧區的停滯不前為代價來保持一種原始的風貌。因為長期以來,草原始終被排斥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邊緣地帶,國家投入不足。在這種狀況下,不走工業化道路,牧區的發展只能是“水中的月亮”,永遠撈不到手里。

  錫盟盟委書記榮天厚告訴記者,在錫盟發展工業和保護環境并不矛盾,發展工業是從長遠和根本上保護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因為錫盟走的是靠新型工業化實現經濟轉型的路子,開發中要求做到“一流的環保設施、一流的節水措施”、“科學開發一小塊,有效保護一大片”。同時,提高項目規模和技術門檻,推進工業集約發展。

  錫林郭勒地處干旱缺水的內陸地區,有限的水資源能夠承載工業化的發展嗎?當地部分干部認為錫盟的水資源是可以保證今后幾年工業發展用水的,但中長期來看,水資源緊張是必然的。

  榮天厚對記者透露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引渤海之水淡化開發煤炭循環經濟項目,即擬從渤海抽取海水作為發展煤制氣的冷卻水,同時利用煤制氣的余熱淡化海水、提取海鹽,海水淡化后作為生產生活用水和生態建設用水,海鹽用來發展鹽化工。記者就這一項目的可行性與內蒙古一些生態專家探討時,他們表示懷疑。

  當地牧民反映,在草原上發展工業項目對草原帶來的破壞和污染還是較為嚴重的。西烏珠穆沁旗白音華鎮額爾登寶力格嘎查任建軍、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哈那烏拉嘎查寶日哈木拉等牧民告訴記者,煤田開采對牧民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大,機器的轟鳴聲吵得人晚上睡不著覺,家里鍋碗瓢盆每天都能落上一層煤灰塵。更令人擔憂的是,牲畜吃了被煤灰塵污染的草后,患上發燒、拉稀、咳喘、眼睛流淚等各種怪病,導致不少牛羊死亡。

  記者驅車幾日在錫林郭勒大草原采訪時也看到,在綠草如茵的草原上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冒煙的廠房,一個又一個黑塵飛揚的露天煤礦,一輛接一輛川流不息的運煤重車。不少地區由于建廠房、修公路,隨意在草原上取土取料,在草原上進行的有色金屬勘探、采選產生了大量的探槽、探坑,勘探完成后又未及時恢復治理,一些地方被挖得千瘡百孔。運送材料、產品的車輛在草原上壓出的轍印,仿佛被皮鞭抽出的傷痕。近幾年來,因開發占用、破壞、污染草場而引發的牧民上訪事件時有發生。

  化解矛盾要靠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內蒙古上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英偉認為,一個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往往也是資源環境矛盾凸顯的時期。像錫盟這樣的草原牧區也不是不能抓工業、上項目,關鍵是地方領導能不能真正遵循科學發展觀,走保護優先、利用在后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在工業、人、牲畜、草原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發展工業首先要考慮環保,不然采礦對脆弱的草原生態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這些說好說,但做起來很困難。”李英偉認為,當地政府在上項目時如果真正不折不扣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比如招商引資、開發建設將一律設置“環保高壓線”,嚴格做到不環評不批項目,環評不過關不建設,環保部門不驗收不開工。再如,對煤炭等礦產資源一定要高起點開發,提高開發準入門檻。不允許給投資商隨意性很強的優惠政策,讓他們廉價淘金。此外,對于今后牧區引進項目應由國家有關部門從嚴把關。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副所長徐柱認為,錫林郭勒草原是歐亞溫帶草原保存較好的草原區。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色,蘊藏著豐富的物種資源和遺傳多樣性,是開展草原生態、生產研究和資源開發的重要基地。因此,化解工業發展與草原生態之間的矛盾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多學科、多領域地研究、論證,搞出一個短期、中期、長期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草原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主體———政府、企業、個人在決策與實施行動時,都要將草原生態系統自身的利益與人類的利益聯系起來,人類的利益服從生態系統的利益。要認識到人類自我的利益只是眼前利益,整個生態系統的利益則是長遠的利益。

  內蒙古:生態好了別讓牧民收入在原地打轉轉

  記者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烏蘭察布、科爾沁三大草原采訪了解到,經過近10年不懈地治理,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可喜局面。然而,為生態好轉作出巨大犧牲的牧民,卻因生產生活成本劇增、牲畜減少、生產方式轉變不適應等諸多因素,增收困難,生活壓力加大。

  草原上的農民與牧民獲直補資金比例為66∶1

  記者在錫林郭勒草原生態最為脆弱的渾善達克沙地看到,昔日一片片沙化的草原重現綠色生機。在位于渾善達克沙地腹地的正藍旗桑根達來鎮敖力克嘎查牧民孟慶銀家,記者聆聽了一位普通牧民近10年來為保護草原生態而作出的犧牲。

  2001年,錫林郭勒盟確定孟慶銀所在的嘎查為首個移民點,要求全嘎查整體搬遷到10公里外的桑根達來鎮近郊。孟慶銀和其他100多戶牧民,賣掉所有的牛羊,搬遷到距桑根達來鎮1公里處的移民村。按照政府的規劃,移民們開始養殖奶牛。早已習慣了放牧的他,沒想到養奶牛“比伺候老人還難”。辛苦摸索9個年頭,發展到目前大小17頭奶牛,能產奶的有6頭。但這些年奶牛及牛奶市場起起落落,讓他無所適從,吃了不少苦頭。

  孟慶銀告訴記者,剛搬來那幾年,心里特難受。自家原來的1000畝草場十幾年來一點一滴地投入不少,光網圍欄就投入2萬多元,搬出來后,鐵絲網被人偷偷剪掉賣了廢鐵。當年政府催著搬遷,牛羊低價處理,99頭牛才賣了8萬元,如果第二年賣這些牛能賣20多萬元。截至2008年底,錫林郭勒盟移民達到5萬人。

  錫林郭勒盟生態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包艷梅告訴記者,這些年牧民為了草原生態的確犧牲得太多。比如,盡管禁牧舍飼項目國家給了飼料糧補貼,但仍有較大缺口,牧民要自籌相當一部分資金購買飼草料,非項目區則全部由牧戶自籌,生產成本大增。以2007年為例,非項目區的牧民人均負擔飼草料1933元,如果再加上休牧、輪牧需要的網圍欄、建設水源地等問題,投入更大,牧民根本負擔不起。

  據記者調查,內蒙古2008年中央預算內農牧業項目投資14.5949億元中,涉及畜牧業資金8.5043億元,這些資金大部分用于草原滅蟲滅鼠、畜禽防疫公益性投入、退牧還草工程飼草糧補貼、農區生豬、奶牛、蛋雞補貼以及畜牧業技術部門體系建設,用于草原畜牧業牧民生產性資金幾乎沒有。2007年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配套農牧業各項補貼和建設資金約50億元,其中農民各項直補資金總計30.8億元,其他獎勵資金和標準糧田基本建設資金7億多元。而畜牧業補貼僅有5項約3.6億元,而且主要是生態建設方面的補貼,涉及牧業牧民直接補貼資金不足0.5億元。綜合計算,農民、牧民直接補貼資金比例約為66∶1。

  現在的3萬元錢哪能和10年前的3萬元錢相比

  孟慶銀的妻子李玉蘋告訴記者,如果單純算經濟賬,她家的收入和10年前相比差遠了。未搬遷之前,她家養了70只羊,100頭牛,草原放牧幾乎沒有什么投入,每年純收入3萬元左右,每年安排生產、生活用度感覺綽綽有余。可是移民搬遷七八年來,養殖奶牛頭三年賠錢,后三年維持,只有去年算是掙了錢,純收入6萬元。可今年受“三鹿”事件影響,收入至少得減半。而且,現在的3萬元錢哪能和10年前的3萬元錢相比。不說別的,正在上大學的兒子和女兒一年的所有費用就得3萬元。

  “折騰10年了,我的生活仍在原地打轉。”東烏珠穆沁旗道特淖爾鎮巴彥高勒嘎查牧民巴特爾對記者說,目前牧民的生存現狀呈現“兩高兩低”,即生產成本高、生活成本高、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低。2002年前,他家大小牲畜1000多頭(只),每年純收入6萬元至7萬元,感覺生活很寬裕,現在養了350只羊、30匹馬、20頭牛,一年毛收入也就5萬元左右。可是各種支出卻是10年前的幾倍,去年因春天休牧舍飼光買飼草料就花了8000元,而且近5年來,每年春天要休牧,就要花錢買飼草料。

  內蒙古四子王旗紅格爾蘇木烏布利吾素牧民蘇木亞說,最近幾年,日子過得挺緊的,每年純收入只有四五千元,一切生活用品都得靠這些錢去買,每年冬天都要貸五六千元購買飼草料。“2005年前,羊多,養了400多只,羊絨價格又高,日子過得好!現在才養了近200只羊,養多了,按草畜平衡,要罰款。”

  據了解,內蒙古牧區實行草畜平衡,牧民養畜數量嚴格地受到所承包草場面積的限制,給牧民增收帶來直接影響。尤其是牧區中低收入家庭增收更為困難。

  據內蒙古統計部門統計,2003年到2007年內蒙古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4.5%,牧民人均收入減去人均支出余額由364元減少到275元。同期,全區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5.1%,農民人均收入減去人均支出余額由1078元增加到1605元。

  國家及相關部門應把握牧區特殊規律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四子王旗林業局局長劉恒山、扎魯特旗農牧業局副局長張鳳芝、正藍旗生態辦副主任朱景新等基層干部認為,牧民為了國家的生態安全貢獻很多,政府有責任、有義務、也有條件幫助牧民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國家及相關部門應研究牧區特殊問題,把握牧區特殊規律,制定對牧區的特殊扶持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強牧區建設,破解草原生態和牧民增收的矛盾。

  首先,建議國家對內蒙古牧區適當延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安排的禁牧舍飼試點項目實施年限,并在錫林郭勒草原安排退牧還草項目,使這兩項制度與草場承包到戶一樣真正成為牧區長期堅持的基本制度。國家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安排的禁牧舍飼試點項目到2008年已全部到期,再加上國家不允許大項目重疊,錫林郭勒盟始終不能列入國家退牧還草項目區,對全盟的生態建設影響很大。

  其次,希望國家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并將內蒙古荒漠半荒漠草原列入國家生態補償機制項目區。這些年來,牧民為了保護草原生態已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當地經濟發展滯后,無力為牧民轉移提供更多的生態補償。

  此外,實行公共財政通過補貼來加速推動畜種改良等政策。采訪中牧民抱怨,國家對農民有良種補貼、燃油補貼、農機具補貼,牧民要改良牲畜,打草或種飼草料需要用牧業機械,卻沒有享受到一些優惠政策。

  一些基層干部同時建議完善牧區社會保障體系,適當提高牧區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擴大保障范圍,應保盡保,使之制度化。同時,逐步建立牧民養老保險制度,為牧民解除后顧之憂。

  內蒙古部分牧區出現大面積開墾草原現象

  記者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東部草原采訪時發現,由于受利益驅動、牧民增收壓力大、國家政策導向效應等諸多因素影響,部分旗縣出現牧民將成片草場開墾種糧的現象,草原保護面臨多方面壓力。

  草原大開墾“面面觀”

  最近,記者在內蒙古扎魯特旗(以下簡稱扎旗)烏力吉木仁蘇木采訪,不時可見道路兩旁的草原上新開墾出來的片片農田,遠遠看去,就像一塊塊“縫”在草原上的“大補丁”,黑色的耕地與碧綠的草原形成鮮明對比。一路走來,牧民開著拖拉機在有網圍欄圍封的草場上耕種的情景時常可見。

  記者發現,不少草場一經開墾,土質十分疏松,在未出苗前已呈沙化趨勢。凡是新開墾出來的農田,一起風便馬上形成漫天揚塵。站到草原高處觀望,凡是揚塵嚴重的地方,其下面必然是一塊新墾的耕地。此外,記者在沿303國道途經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與錫林浩特市交界處時發現,靠近公路兩旁也有大片草原被開墾為農田。

  記者了解到,扎魯特旗部分牧民開荒種地的情況較為復雜,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牧民在自家的草場上開荒種地。烏力吉木仁蘇木滿都呼嘎查牧民特木日巴根等牧民告訴記者,全嘎查180多戶牧民沒在自家草場上開墾種地的已寥寥無幾。記者在嘎查內走一圈發現,家家戶戶用網圍欄圍封起來的草場上開墾出來的耕地很多。

  一些嘎查干部無視政策將集體的機動草場轉包他人開發。二輪草場承包后,大多數嘎查仍預留了一些機動草場。隨著當地開墾草原種地“小氣候”的形成,一些嘎查干部將部分機動草場轉包給本嘎查牧戶或外來人口開墾耕種。

  以造林為名開墾草原在林間耕種。一些企業主“買斷”(租賃)牧民二輪草場承包的剩余年限,長期租包后進行綜合投資開發利用,以治理草原生態為名在租來的草場上種樹,然后將林間開墾為耕地。

  逐年開墾形成的耕地。站在烏力吉木仁河的一條大堤上,往東放眼望去,是一望無垠的農田。據當地牧民講,1998年以前這些農田都是良好的甸子地草場,僅10余年時間,開墾面積逐年擴大,幾十萬畝成片的草場如今都被開墾為農田。

  據了解,扎魯特旗草原1700萬畝,近年來每年以100萬畝的速度在沙化、退化,干旱、蟲害、鼠害等天災更加劇了草原生態惡化。

  草原保護面臨多方壓力

  記者了解到,造成牧民開墾草原的原因很多,目前保護草原面臨多方面的壓力。

  一是牧民生產成本增加,收入下降,生存壓力大,便無序向土地要效益。扎魯特旗烏力吉木仁蘇木牧民、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胡達古拉告訴記者,政府要求禁牧舍飼,但飼草料、建棚圈、搞改良、調結構都得大投入,因此加大了牧民負擔。

  二是國家惠農政策與惠牧政策不均衡吸引牧民“轉產”。在“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框架和國家惠農力度不斷加大的雙重刺激下,種地變得有利可圖,不用費多少事就可以將一部分草場變成耕地,就成了多數牧民增加收入的現實選擇。

  三是嘎查干部謀利及其“示范效應”加劇牧民開墾草原。烏力吉木仁蘇木滿都呼嘎查崔全喜等牧民反映,全嘎查機動草場約1500畝,嘎查里一直向外轉包,收入不知去向,租包者將其開墾為耕地。

  四是利益驅動導致多年來大片草場變農田。扎魯特旗是全國有名的“雜糧雜豆之鄉”。隨著出口創匯增加,綠豆身價飆升,全旗綠豆種植面積從10多萬畝一下擴展到60多萬畝,據了解,當地綠豆價格每斤都在2-3元錢左右,且適合在山地生長。在利益驅動下,居住在山地草原的牧民紛紛開墾草場種植綠豆。

  開墾草原得不償失亟須防范制止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副所長徐柱認為,像扎魯特旗部分蘇木鄉鎮這樣不顧草原生態安全,以種種方式開墾草原,其違法辦事換來的只是眼前的局部利益,付出的卻是無法彌補的生態惡化的昂貴代價。為此,有關部門應果斷采取措施制止亂墾濫開荒的破壞草原現象,對非法開墾和非法征占用草原資源的行為堅決查處、依法打擊。同時開展對農牧民自行非法開墾草場的清理工作。各蘇木鎮黨政一把手對本地區負總責,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度,哪個地區和部門因管理不到位出現問題的,嚴厲追究主要領導責任。同時,對村嘎查干部的違法謀利及助長牧民開荒的行為予以查處,對嘎查機動地嚴格按照國家政策預留,多余部分全部劃分到牧戶。

  扎魯特旗張鳳芝等干部認為,從長遠來說,完善草原地區發展政策,加快制定既有利于草原生態保護又有利于草原地區農牧民增收、得實惠的長效政策是當務之急。國家應建立草原補貼制度,將支持農業的政策擴大到草原,實施種草補貼、牧草種子補貼、草原機械補貼和草原生態恢復先進縣獎勵等政策。要加快落實草原生態補償政策,對開展禁牧休牧、實施退牧還草的牧民給予持續的必要的經濟補償。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宁阳县| 浪卡子县| 礼泉县| 进贤县| 星座| 镇原县| 正镶白旗| 海口市| 礼泉县| 武山县| 临江市| 天台县| 平阳县| 固始县| 溆浦县| 山阳县| 那曲县| 台东市| 南和县| 方山县| 道真| 保亭| 志丹县| 富源县| 前郭尔| 太谷县| 台湾省| 名山县| 通城县| 吉安县| 苍南县| 纳雍县| 新泰市| 同仁县| 大埔县| 临海市| 城市| 大竹县| 清流县| 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