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中,“中國制造”的主語是“中國”,應當理解為主要由中國人設計制造,使用中國品牌,而不是僅僅在中國加工裝配的產品。
近日,商務部制作了一條關于“中國制造”的廣告,在美國CNN等國外媒體播出。廣告試圖表達三點意思:中國制造的產品無處不在;中國制造的產品并非都屬于廉價產品,也有高端產品;中國制造是全球產業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種意圖可以理解,的確要設法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但是對這則廣告所宣傳的“中國制造”需要重新認識。
改革開放前標有“中國制造”字樣的產品不多,那都是國產質量較好的產品,主要用于出口。現在“中國制造”已經泛化,大體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中國人設計制造的產品,使用中國品牌,主要為中國人謀利;二是由外國人設計并掌握核心技術,使用外國品牌,主要為外國人謀利,只不過在中國國土范圍內制造或完成最后裝配。在后一種情況下,“MadeinChina”只是標明產地,也就是完成最后加工組裝環節的空間范圍,嚴格說不是中國的產品,即不是“ProductofChina”。有些國家對本國生產的產品不標該國制造,而標該國產品。例如,加拿大的特產———楓糖商標牌上印著“ProductofCanada”。該國超市有很多日用品商標上印有“MadeinChina”,但卻是外國品牌,同“ProductofChina”有所區別。
在漢語中,“中國制造”的主語是“中國”,應當理解為主要由中國人設計制造,使用中國品牌,而不是僅僅在中國加工裝配的產品。在“MadeinChina”中,“中國”不是主語,而是狀語,由誰制造不清楚,可以是中國人在中國制造,也可以是外國人在中國制造。現在不論由誰制造,只要在中國出成品,就標注中國制造,在國際貿易中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一些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主要為外國人賺錢,卻掛著“中國制造”的牌子在國際市場銷售,有的還遭到外國傾銷指控。例如,一件產品商標牌上印有“MadeinChina”,價值100美元,其中90美元被外國人賺了,10美元是中國人的加工費和利稅。還把污染留在中國,不用付費。這樣的“中國制造”完全變了味。
在開放條件下,一個國家要善于利用外資來為本國居民謀利。但是如果完全不考慮上述兩類“中國制造”的產品所有權以及由此帶來的利益差異,后一類產品沖擊前一類產品,那就有問題了。按照聯合國等機構編制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外商或外國機構在中國設立的生產單位只要維持經營一年以上,就算中國的常住機構單位,這些單位的增加值計入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因此,盡管一些外資企業并沒有給中國人帶來多少收入,考慮到消耗中國的資源并留下污染,雖然能夠增加中國的GDP,但這樣的“中國制造”對中國人來說有多大意義呢?
建議國家限制“中國制造”的使用,規定必須使用中國品牌才能標明“中國制造”;凡是使用外國品牌在中國某個地方生產制造,只能以那個地方為廠址,一律不得使用“中國制造”。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