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建筑物理角度系統地分析了城市物理環境因子(熱、光、聲、電磁輻射) 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提出:物理環境因子可能是某些流行病和地方病的潛在致病因子。最后指出,健康型的城市物理環境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模式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 物理環境 人體健康 健康建筑 人居環境模式
1 城市物理環境與人體健康
居住環境與人們生理、心理健康的關系最大。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所處城市物理環境(熱、光、聲、電等) 及對人體健康的關系日益重視。
1.1 城市物理環境評價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當今全世界有10 億人生活在不適當的住宅中,該組織提出了有關住宅與健康的11 項原則。人們對于環境刺激的精神和物質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具體從以下兩方面加以分析:1) 室外環境對人的刺激,受到城市規劃的影響。2) 創造綠色室內環境,實現綠色裝修逐漸成為廣大消費者的共識。綠色室內環境主要指無污染、無公害、可持續、有助于消費者健康的室內環境。
1.2 城市物理環境因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目前對城市物理環境研究比較多的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城市熱環境效應;二是光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三是城市噪聲的危害。此外,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1) 在城市化地區聚居了大量的非農業人口,有高強度的經濟活動,覆蓋著特殊的下墊面,這些特征使空氣中增加了許多有害的成分,也影響了城市氣候,可以用城市熱島效應加以解釋。
2) 人們在光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主要是視覺刺激,僅從中小學教室因采光、照明條件不好,使青少年視力普遍下降的嚴重情況,就可見一斑。有關專家呼吁,目前在公眾生活環境中普遍存在的光污染將會成為本世紀直接影響到人類健康的又一無形環境“殺手”。正常情況下,人的眼睛由于瞳孔的調節作用,對一定范圍內的光輻射都能適應。但光輻射增至一定量時,將會對人的生活和生產環境以及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這稱之為光污染。一般來說,視環境中的光污染可分為三種:一是室外環境污染,如建筑物外墻,典型的是玻璃幕墻;二是室內視環境污染,如果內裝修、室內不良的光色環境等,較典型有歌舞廳等;三是局部視環境污染,如書本紙張以及電腦等。據科學測定:一般的粉墻光反射系數值為69 %~80 % ,鏡面玻璃光反射系數為82 %~88 % ,特別是滑的粉墻和潔白的書簿紙張的光反射系數高達90 % ,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裝飾物面高10 倍左右。這個數值大大超過了人所能承受的適應范圍。如果人長期在這種反光條件下工作或生活,視網膜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視力急劇下降,白內障發病率高達45 %。視覺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效率,每年給人們造成大量損失。
3) 我國目前對城市居民影響最大的噪聲是道路交通噪聲,約占各類城市噪聲的40 % ,據全國120 個城市對道路交通噪聲調查,平均65 %的交通干線白天的等效噪聲超過70dB。工業噪聲范圍約占城市面積的20 %。近年來,強噪聲的污染范圍有向郊區的小城鎮擴散的趨勢。噪聲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噪聲可以使人聽力衰退,引發多種疾病;同時,還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與生活,降低勞動生產率。
4) 電磁輻射已成為繼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電磁能量以波的形式由振源向四周傳播的過程叫做電磁輻射。電磁波輻射人體后被人體皮膚反射或被人體吸收,容易造成對人體的傷害。電磁輻射危害人體的機理主要是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等。如“克山病”與電磁輻射有一定關系,雖然目前超低頻電磁場對人類健康影響的證據仍然是混沌不清的,畢竟這種影響有可能確實存在。
2 努力營造健康型的城市物理環境
營造健康型的城市物理環境就是使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因子對人的刺激作用調節到人們實際需要或可以容忍的程度。也就是為人們提供適宜于從事各種活動的環境條件的“舒適區”。城市物理環境涉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諸多因素,除了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法規及管理以外,從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角度出發,重視發揮綠化、水體等自然景觀資源的生態環境效益,作為改善和提高城市物理環境質量的骨架和凈化體系是切實可行的。城市建筑及地面鋪裝對于城市物理環境也具有重要影響,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方面通過選擇良好朝向、增加建筑構配件的保溫隔熱性能、有效利用太陽能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這些對于營造良好的城市物理環境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透水性鋪裝在降低地表溫度、緩解城市熱島、涵養地下水源、吸聲降噪、減少地面徑流、減少眩光及雨水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改造傳統不透水地面鋪裝,透水性地面鋪裝應推廣應營造宜人的城市物理環境。城市人口、交通規劃以及產業布局等系統外部要素對于城市生態及物理環境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同時要考慮三個要素與系統外部環境之間存在的動態相關性,在上述要素與周圍環境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中認識和改善系統配置,通過調整增加系統各要素之間的有序性,以便充分發揮各要素在整個系統改善方面的功能。優化城市鋪裝、綠化及水體配置,充分發揮綠化、水體及鋪裝三個要素的綜合環境效益,這直接關系到城市物理環境的質量。
3 未來研究趨向
1) 從物理環境因子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角度,建立人居環境定量評價指標體系。目前有關研究成果過于分散,且偏重于單一因子的醫學實驗分析,由于物理環境成因的多解性及選擇個體的隨機性,其成果遠未達到臨床應用水平,而建立物理環境因子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評價指標體系,正是實現人居環境優化的核心內容。
2) 形成新的交叉學科———環境健康學。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人們愈來愈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通過建筑環境與生物醫學調查研究,建筑師和生化學家能在諸如放射性、電磁波和光污染、噪聲之類的物理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因此,建筑學家與醫學、生物學專家越來越密切的合作,將會使這一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在重建中推進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