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烏魯木齊八月二十一日電(記者 孫自法)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二十一日下午在此間說,中國成礦地質條件良好,找礦潛力大,雖然國內資源形勢日益嚴峻,但大多數礦產只要加強勘查工作,到二0二0年其可供儲量是可以滿足今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
陳毓川二十一日下午在中國科協二00五年學術年會上做特邀報告時作上述表示。他說,中國找礦潛力大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中國大陸地處環太平洋、古亞洲和特提斯三大成礦域交匯處,構造巖漿活動頻繁,演化歷史復雜,成礦條件良好;五十年來中國地質工作發現物探、化探異常和礦化點七萬五千多處,只勘查兩萬五千多處,尚有五萬多處未檢查、驗證、評價,因而具有很大的找礦潛力;中國西部地區礦產調查勘查程度很低,但成礦條件很好,有很大找礦余地,中東部地區已知的重要成礦帶找盲礦床及新類型礦床的潛力也很大,老礦山深部與外圍資源潛力大。
陳毓川指出,雖然中國大多礦產可滿足到二0二0年需求,但如石油、富鐵、銅等部分大宗支柱性礦產資源必須充分利用國外資源,中國優勢礦產如稀土、鎢、煤等,則應采取有利措施,繼續保持儲量優勢。
這位長期從事區域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研究及勘查工作的專家呼吁,開展全國新一輪礦產評價勘查工作、積極推進礦產資源全球配置、實施戰略礦產資源儲備、節約并合理利用礦產資源、強化礦產地質科學理論及勘查技術研發、加快國家地質隊伍組建及人才培養,并通過西部大開發戰略,把西部地區建成全國能源、礦產資源主要接替區。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