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我國安全生產理論框架已初步形成
2007-03-13
來源:人民網
| 瀏覽:
評論:
收藏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人民網北京3月13日訊今日上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黨組書記李毅中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就安全生產等相關問題與網友在線交流。
網友“船山石”問:安全生產需要理論支撐,我國安全生產的理論構建情況如何?
李毅中回答:任何一項工作都要有理論支撐,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近兩年,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之上,初步形成了以安全發展為核心的安全生產的理論框架。這個理論首先是源于中央的決策和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五中全會提出了安全發展的理念,在我們黨的文件里第一次提出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把安全和資源環保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六中全會主要討論構建和諧社會,把安全生產作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之一,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切入點之一,把安全管理定位在社會管理的框架之中。
這個理論是以國內外的經驗,總結了安全生產的規律得出來的。我們研究機關研究了工業化國家走過的歷程,英國用了70年,在1950年走出了事故易發期,美國用了60年,在1960年走出了易發期,日本用了26年,1972年走出了易發期。什么叫易發期?就是人均GDP在1000美金到3000美金,在工業化加速期內受到社會生產力的綜合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限制,處在事故易發、多發,到一定程度,事故從最高點開始下降,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水平,工業化下降,到工業化后期,事故穩定在一個低水平上,倒拋物線的周期是工業化國家走過的歷程所證明的,這是一個規律。總結我們國家50多年來事故的規律,一個規律就是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加,事故在增加;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集中,特大事故在多發;總結建國50多年以來每年GDP的增長率和死亡指數,就是當年的事故死亡人數和上年死亡人數比,如果是100%就是沒有增加沒有減少,110%增加了10%,90%減了10%,這兩個數據點起來,50多年,一直到2003年驚人的吻合。在2003年以后開始離散,這說明是規律。這種規律不僅要建立在資源環保能夠承受的,也要建立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基礎之上。
為什么中國用世界上35%的煤炭、30%的鋼鐵、8%的石油天然氣、45%的水泥創造了世界5%的GDP呢?當然在發展中,可能要消耗多一點,但是根本上是落后的增長方式。人大報告還揭示了歷史欠帳過多,一些工業行業管理落后,大量農民工轉移,培訓教育跟不上。另外事故背后還存在著權錢交易、官商勾結問題。我們搞了十一個五年計劃和規劃,這是第一次在五年規劃里出現了安全生產的專篇,第41章第2節,專門寫安全生產,第一次出現了兩個約束性指標,叫億元GDP事故死亡率五年要降低35%;十萬工礦商貿從業人員事故死亡率五年降低25%。國家統計局第一次把這兩個指標加上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煤礦百萬噸煤死亡率,四個指標納入國家統計公報,今年在國家統計公報里繼續有這四個指標。
根據事故多發、頻發、高發的狀況,根據對事故原因深層次的認識提出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12項治本之策,包括法律、經濟、行政、科技、教育等12個方面治本之策。現在,絕大部分已經出臺或正在制定出臺。各地都在實踐中探索摸索了許多安全生產治本的辦法。這些結合起來,構成了以安全發展為核心的安全生產的理論框架體系,這樣使安全生產工作不但是部門的工作,是全黨的工作,是全社會的工作,納入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總體戰略、總體框架,有了理論指導,就必然會進一步得到統一全黨、全社會的認識。當然現在的宣傳教育還不夠,不僅要形成共識,更要讓全黨、全社會都了解、都知道,這是推動安全生產狀況好轉的精神動力、理論支撐。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它是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大理論框架的一個“末梢”。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