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俠巨匠古龍的筆下第一快當屬“小李飛刀”李尋歡,刀光一閃,例無虛發。在大淑村礦開拓區也有一個以快出名的小李。他叫李榮全。李尋歡用的是飛刀,李榮全用的則是錨桿。在大淑村礦,李榮全操作錨桿鉆機的技術那叫一個絕,錨桿安裝不僅用時短,質量也是呱呱叫。
賽場“飛錨”
去年年底,礦工會在1.2米平巷整修地段組織開展了由開掘戰線十二名優秀選手參加的職業技能大賽。這是該礦第一次真槍實彈在井下工作面現場舉行錨桿支護工職業技能大賽。為了保證大賽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該礦工會特別安排了3名安監員和7名技術尖子現場監督并擔當評委。所有參賽的12名選手都是在從井下1500名職工中經過層層選拔的勝出者,不僅業務技能高,而且操作規范性也是全礦的佼佼者。比賽規則一共分為四個程序:賽前準備、錨桿機打眼、錨桿打注和掛網上托盤,參賽隊員兩個人一組打好一根錨桿就算完成任務。根據賽前對該地區地質條件評估,半個小時完成就算合格。李榮全在隊友張愛民的配合下,不到10分鐘就完成任務,以“小李飛錨”的神速再次成為比賽的翹楚。
也正是“快”讓李榮全在去年一年時間內奪得集團公司“第九屆技術比武錨桿支護工技術標兵”、“首屆十大金牌工人”等光榮稱號,更在冀中能源第二屆技術比武中勇奪錨桿支護工技術狀元。
釬尾革新
巖巷要經常用到風錘來鉆眼整修,開掘單位的用量尤其大。大淑村礦每年掘進巖巷、半煤巖巷數千米,光井下所用風錘就有幾百個。風錘作業中,釬尾套最容易損壞,且損壞后不能單獨卸下來,只能把相互連接的轉動套和轉動螺母一塊換掉,不利于降本增效。
作為開拓區生產骨干,李榮全也是看在眼里,惜在心里。他下井有機會就琢磨風錘的工作原理和釬尾套的機械裝置,升坑就先導工房鉆研一番再洗澡,回家就自己畫圖設計,還找技術員一起探討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幾天的攻關,他終于拿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新釬尾套退出器。他創新性地把一個固定架和一個預緊器組裝成釬尾套退出器,將連接釬尾套的轉動套和轉動螺母放在固定架上,用預緊器的頂鎬將舊的釬尾套頂下來,再把新的釬尾套裝上便可重新使用,而原有轉動套和轉動螺母仍可正常使用。每個轉動套85元,轉動螺母145元。一個工作面每月更換釬尾套平均15個以上,每月節約資金就達3450元以上。這一工藝推廣后,全礦每年節約成本50萬元以上,而且縮短了更換時間,降低了維修難度,加快了掘進效率。
“榮”花吐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李榮全知道,自己的光榮只能是一個人的,只有帶動大家一起進步才能讓工作變得更有價值。李榮全在刻苦鉆研、全面提高自身業務技術水平的同時,更注重抓好班組員工業務技能的學習。他要求全班員工都要成為既肯付出又有技術的行家里手。生產中,他長期堅持各崗位員工輪流換崗制。對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業務技術能力差、進步慢的職工,李榮全不急不躁,耐心地進行教育引導。李榮全還在井上開辦了實物培訓課堂,給那些業務不精、操作不熟練的職工耐心示范,精心督導。在李榮全的精心幫助下,全班13名職工,無論理論考試還是技術比武,綜合成績一直名列全礦前茅。為此,他先后榮獲2010年峰峰集團工會積極分子、2011年峰峰集團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冀中能源勞動模范、2013年邯鄲市勞動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