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某媒體報道,某省某縣總工會通過建立工會代表履職指導站,讓縣、鎮(區、街道)兩級近千名工會代表屆期內開會有場所、培訓有課堂、建言獻策有平臺、聯系職工有量化,實現了工會代表履職常態化,促進了工會代表作用的發揮。這是工會代表常任制的新發展、新經驗。
實行工會代表常任制,是工會工作的現實需要,是工會改革“強三性去四化”的必由之路。工會是職工自愿參加的群眾組織,工會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保持群眾性,防止“行政化”“機關化”。保持和防止的有效手段就是民主辦會,開門辦會,讓工會工作從確定任務、安排部署,到組織實施、執行到位,自始至終都有更多的工會會員參與,使之不僅是工作的執行者,也是組織者甚至決策者之一。這里所說“更多會員的參與”,工會代表便是最適合的人選。
一般來說,各級工會代表大會的代表都是職工優秀分子,或者工會積極分子,都有各自的特長或優勢。但以往常常是會議閉幕,代表任務結束,乃至出現“選舉投票一刻鐘,會散以后影無蹤”的現象,不僅沒有能夠發揮代表們更多更大的作用,也使職工群眾覺得代表無足輕重。這些都不能不影響到工會工作的開展。
實行工會代表常任制,代表在屆期內可以持續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直至換屆。此舉在各地實踐中已經逐步摸索、總結出一套比較成熟的經驗,并且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工會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一項有利于工會組織密切聯系職工,有利于工會機關開門辦會,有利于加快工會組織民主化、群眾化進程的創新之舉。
實行工代會代表常任制,在實踐中有兩條成功經驗,一是制度保證,二是暢通渠道。“制度保證”主要包括代表履職的權利、義務、活動方式以及保障條件,并且通過輪訓提高代表素質;“暢通渠道”主要包括參加會議、意見征詢、組織調研、開辦論壇等等,使常任不致虛置。濱海縣總工會建立工會代表履職指導站對全縣工會代表履職指導站進行科學設計,明確活動內容,加強規范管理,發揮功能作用,使這兩條經驗進一步具體化,可操作了--履職指導站具體開展7 項工作:每月對工會代表培訓一次;組織工會代表提議案、批評、建議;做好下情上報、上情下達工作;引領職工開展技術創新;評議每個工會代表聯系職工情況;協助工會督辦職代會通過事項;對工會代表履職情況進行考核。這些工作都是實打實、硬碰硬的,保證了代表履職的效果。
工會代表常任制已經成為工會工作的重要抓手,使上級工會密切了與基層的聯系,有效發揮了基層代表參與上級工會決策的積極性;上級決策由傳統的全委會或“一班人”擴大到全體代表,集思廣益;決策執行中,還可以根據代表的意見、建議適時調整工作,突出重點,使工作更符合職工意愿,成效也更加明顯;開門辦會增強了工會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延伸了工會工作觸角,也擴大了工會組織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上級工會的工作時時處處在常任代表的監督評議之中,有效地促進了工作機制和工作作風的轉變。(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下一篇:黨建凝聚合力 企業發展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