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26日消息:人民幣匯率問題應納入中國“防災應急”體系的宏觀范疇。
在昨天的科博會“首屆中國城市防災減災國際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王昂生提出,近來備受關注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也是防災減災領域中“社會經濟安全”應急機制需要小心處理的問題。
事實上,從自然災難、公共衛生,一直到社會經濟安全,一個龐大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在中國已初現輪廓。
據介紹,針對種種“天災人禍”,中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整套應急機制,政府部門分工負責——針對“自然災難”,有30余部門組成了“國家減災委”;針對“事故災難”,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日前剛剛升格為部級單位;“公共衛生”與“社會公共安全”分別由衛生部、公安部等統籌;針對“社會經濟安全”,則由“中央財經委員會”處理,涉及國家發改委、央行等多個部門,以應對金融危機等經濟風險。
昨天,王昂生建言,中國應“盡快起草完成《緊急事務法》與《綜合防災減災法》,為災難應急體制提供法制保障”。王昂生認為,中國可以參考美國以及日本、法國的模式,在目前的各個相關部門之上建立最高級別的安全減災及應急體制,以更有效地調配社會資源,提高應急反應速度。比如美國在“9·11”事件之后專門成立了“國土安全部”。
美國的“9·11”、SARS、去年印度洋特大海嘯……進入21世紀,這些人為災難或自然災難對人類的傷害觸目驚心。王昂生指出,中國政府應高度警覺,在體制、機制、法制及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
對于北京目前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王昂生比較推崇并稱之為“北京模式”。他向記者透露,5年之內,北京的安全減災應急系統將基本建設完成,將包括一個高效的全市統一指揮調度平臺,并實現規劃部署、信息匯總、指揮協調、物資調配、新聞發布的統一運籌。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