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接你們了……”承德市市長艾文禮緊緊握住獲救礦工的手激動地說。獲救礦工在救援人員的攙扶下,眼含熱淚。
12月3日16時,興隆縣孤山子鄉沙坡峪村一非法鐵礦礦井發生片幫事故,致使11名礦工被困。事故發生后,救援人員夜以繼日搶險。12月9日1時15分,被困井下5天5夜的11名礦工終于安全獲救。
讓我們沿著救援的時間表,“親歷一下”這驚心動魄的129小時。
12月3日
下午16時,興隆縣孤山子鄉沙坡峪村小黑石溝一非法鐵礦礦井發生片幫事故并造成11名礦工被困井下。
12月4日
11時,接到報告后,興隆縣委書記吳海匯立即帶領有關部門人員趕赴現場,了解事件情況,研究制定救援方案。
晚6時左右,承德市有關負責人帶領市政府應急辦、安監局、國土資源局等部門負責人和有關專家、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并立即成立救援指揮小組。
12月5日
早8時,救援指揮部連夜從遵化和興隆縣內調用的三部挖掘機和兩部鉆機全部到達現場。
10時30分開始打鉆,同時對所挖掘塌方巷道進行加寬加固。
11時,承德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再次組織召開情況匯總及救援調度會,分析救援形勢,研究下一步救援方案。
12月6日
凌晨,承德市委、市政府接到報告后,市委書記趙文鶴、市長艾文禮等連夜趕赴事故現場,指揮搶險救援工作。
16時,副省長張和、省安監局局長高勝先及省國土資源廳有關負責人、國家安監總局和省有關專家相繼抵達事故現場。
18時,井下鉆探鉆過冒落區,經與被困人員聯絡,有回應,救援人員立即通過鉆桿向被困人員輸送空氣,并準備輸送給養。
12月7日
凌晨3時15分,開灤煤礦集團公司派出由48人組成的救援搶險隊伍到達事故現場后,分四班輪流進行搶險救援工作。
10時40分,副省長張和再次主持召開現場救援分析調度會,同意專家組確定的采用生命探測儀探測遇險礦工方位等措施,科學施救。
13時30分,指揮部緊急從開灤煤礦集團調運的生命探測儀和氣體檢測車到達事故現場。
14時30分,經檢測,井下無有害氣體,有生命顯示。
19時15分,承德市委、市政府在搶險救援指揮部召開緊急會議,市長艾文禮、副市長李維對興隆"12·3"事故救援和全市五項整治、打擊非法盜采和安全生產等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12月8日
10時30分,省安監局局長高圣先、承德市市長艾文禮主持召開救援調度會,要求力爭在50小時之內救援有明確成果。
12時,經探測,井下仍有生命跡象,礦井深處無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
16時40分,開灤煤礦集團搶險隊已掘進12.7米,地表第一鉆孔已鉆進46.5米,第二臺鉆機已搭好支架,急調的第三臺鉆機正在路途中,指揮部正請求國安監局支持,調第四臺鉆機。與此同時,秦皇島淺野水泥公司、冀東水泥、地質四隊、唐山地質二隊、省地質勘察院、北京中煤大地公司、華北519隊、興隆礦務局等多家單位提供無私幫助。
17時,承德市副市長于素偉率領市衛生局、120指揮中心的醫護專家趕赴事故現場,充實完善醫療救護方案。所有參與救援的醫護人員作好了醫療救護準備。
12月9日
1時15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被困井下長達129個小時的11名礦工全部獲救。被困礦工精神狀態較好,在救援人員的攙扶下走出坑口,被立即送往醫院醫治。救援行動勝利終結。
◎驚恐回憶
礦工吳明:黑暗中我們彼此鼓勵支撐
因為采訪受到阻攔,記者輾轉取得了遇險礦工吳明(化名)的手機號,通過手機,記者了解到了11名礦工被困井下129小時的驚險經歷。
■剛下井巷道幫就塌了
46歲的吳明是該礦的司機,平時負責開著"四不像"(當地一種改裝車)從礦井內往外拉礦石。
正在醫院接受救治的吳明對記者說,12月3日下午事發前,他開著車剛進入巷道,突然停電了,隨后他發現巷道幫開始陷落,很快,巷道就被堵上了。見此情況,吳明意識到,這是發生事故了。隨后,他就喊在里面干活的其他人,其他10位工友聽到喊聲后,很快就聚到了一起。開始時,他們有些不知所措,后來有人說:"沒事的,外面一定有人救咱們,咱們在里面也想想辦法。"
隨后,他們開始分批向外挖,挖了有三四米遠后,他們突然意識到,如此挖下去,里面沒有做支護的東西會很危險,就停止了挖掘。但不時有人敲擊巖壁,試圖與外界聯系(據搶險人員分析,可能救援人員聽到的就是他們在里面的敲擊聲,這給救援工作注入了無窮的動力)。
■黑暗中彼此鼓勵支撐
吳明稱,他們輪流挖到了第二天,因為他年紀較大,身體較瘦,已經沒有力氣了。他就開始保持體力,渴了就喝一口巷道里的水,此外就躺在礦車上睡覺。
在他們11人中,有好幾位工友有手機,所以,已被困了多長時間,他們很清楚。他們都有手電,后來所有手電都沒電了,他們就用車上的電瓶燈照明。為了節省電,他們在里面挖掘時開燈,睡覺時就關閉了燈。后來,他們聽到了鉆機的聲音,他們知道,外面的人正在全力救他們。但三天多的時間過去了,仍然沒有與上面取得聯系,他們的思想有些動搖。有人開始鼓勵,"沒事的,咱們一定能出去,家里人也盼著咱們呢。"在之后的時間里,大家就是這樣彼此鼓勵著,支撐著。吳明說,巷道里面始終有空氣,并且有水,這為他們能夠生存下來提供了最優厚的條件。救援人員所打的鉆孔偏了,并沒有給他們送進去食物。
■獲救前還在尋求自救
雖然120多個小時過去了,他們并沒有放棄生的希望。就在巷道打通前,體力好些的工友還在四處觀察,尋求逃生之路。當巷道突然打通之后,"第一感覺是我們有救了,當時在井下想,萬一我真的出不去了,只能認了。現在出來了,這段經歷真是一輩子忘不了。"吳明說。
當記者問其身體狀況如何時,吳明說,他身體恢復得很好,除了沒力氣外,其他部位沒感到特別不舒服,因為并沒有受傷,其他工友也會很快恢復體力。
礦工吳鵬永:牛皮帶煮得半生分著吃
吳鵬永,赤峰市人,33歲,是第一個被救出的礦工。蒙著眼睛、輸著液,躺在半壁山鎮衛生院的病床上,吳鵬永告訴記者,他來這個礦上打工不到兩個月,和他一同來的5個人,都被困在了井下。
他回憶說,12月3日下午1時多,他們下了礦井。事故發生時,他正在井下裝車,突然上面吹來一股風,接著就聽到頂板響,他就知道上面冒頂了,接著里面就停電了。
"我們11個人陸續集合到二井臺上,商量著怎樣往外逃。"吳鵬永說,"曾往外挖了兩處,但又有往下塌幫的,就不敢挖了。"
"我們都有手電,渴了就喝涼水,餓了就撿報紙吃,或者吃3頁書本,吃多了也吃不了,再有就是撿桔子皮吃。"吳鵬永說,"后來實在餓得慌,正好我有條牛皮帶,就把牛皮帶弄成一節節的,用喝剩的八寶粥罐燒著膠皮管煮著吃,煮也煮不熟,就半生著分給大家吃。"
"后來,我們聽到外面有挖掘機的聲音,我們心里就有底了。外面敲鋼軌聲音我們能聽到,我們也敲石壁做了回應。"
38歲的白國新是第二個被救出的。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說:"聽到外面有挖掘的聲音,我們從里面又開始往外扒。由于又餓又累,有幾個人實在干不了了,后來就由我們6個還有氣力的人輪流扒,直到被救出來。我們能夠活著出來,真是太感謝這些救援隊員了。"
[NextPage]
◎記者手記
11名礦工成功獲救后的思考
興隆縣孤山子鄉沙坡峪村非法礦井片幫事故牽動全省人民的心,11名遇險礦工成功獲救,被救礦工家屬甚至更多的參與救援者一起歡欣鼓舞。然而,欣喜之余,事故帶給人們的卻是沉重的隱憂:此類事故會不會重演?是否所有事故中的礦工都會像此次事故中的11名礦工這么幸運?看來,我們有必要像張和副省長所要求的那樣,要以這個反面典型舉一反三,把礦山生產徹底清出個底來。
車子行駛在孤山子鄉甚至興隆縣其他鄉鎮的路上,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選礦廠遍布在路邊,而選礦后所產生的尾礦砂就隨意地堆在河床上,或山腳下。許多樹木,包括果樹,都被埋得只露著個樹頭。風起塵揚,冬日中這場景讓人倍感凄涼。據記者了解,孤山子鄉的天高村、地厚村、西區、二撥子等地的河道兩岸有多家鐵選廠,因為沒有尾礦庫或尾礦庫廢棄,又有新選礦廠正在建設之中,成為去年我省有關部門公布的首批掛牌督辦的十大污染案件之一。數以萬計、百萬計甚至億計的財富就是在這樣的"風起塵揚"中裝入了礦老板們的腰包、納入到了地方財政的賬戶上。
11月14日,承德縣歌廳大火造成11人死亡事故發生后,承德市曾召開安全生產緊急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對事故隱患徹底排查。孤山子鄉政府也在鄉政府門口一側的墻上掛上了標有"打擊非法采礦"字樣的橫幅。而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2003年就開始生產的非法礦井竟然依然在生產,最終導致這起事故的發生。
我們不禁要問,非法礦主開礦所必需的火工器材是從何而來?私挖濫采當地政府是否知情?當地還有多少這樣的礦點?對這樣問題的思考,在11名遇險者全部獲救后未必顯得多余,畢竟并不是每一名礦工都會像他們這么幸運。
11名礦工埋在地下5天多被成功解救的確是件幸事,但慶幸之余千萬不能忽視了存在的問題。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