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礦難中麻木,就在麻木中礦難!
2009-05-31
來源:安全文化網
|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那些地處偏遠,身份卑微,整日為溫飽而勞苦的礦工及其家屬,他們沉默地活著、沉默地死去,沉默地流淚,根本無力向外界發出聲音。如果我們習慣悲劇、漠視苦難,那么這是對他們的拋棄,造成社會命運共同體的松動、瓦解。
面對此起彼伏、接連不斷的礦難,以及不斷挑戰公眾想象力的傷亡人數,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公眾已形成了對于礦難的麻木和冷漠,有人稱之為“審丑疲勞”。然而,此次洪洞縣礦難卻表明,這種觀點也許有些悲觀。
感謝互聯網,它使得在災難面前,無數天各一方、互不相識的人可以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共同關注,共同祈禱,共同追問。它更讓我們欣慰地看到,蘊藏于民間的良知、同情、反省、悲憫,并沒有因為礦難的司空見慣,而衰竭消失,公眾對于礦難的感知與警惕之心并沒有陷于遲鈍麻木。
公眾對于礦難的“敏感”,實質上是對生命的“敏感”,對人的價值的堅守,這說明,即使一個卑微的,終日在黑暗無邊的礦井下工作的礦工,他也是不可被忽視的,他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命運,正如魯迅所言,無窮的遠方,無窮人的命運都與我們有關。
我們必須保持著對礦難的“敏感”,無良的礦主、一些失職的地方官員,他們最忌憚的,輿論“敏感”居其一。倘若公眾對礦難是見怪不怪的疏離,或因無力改變而視而不見,這估計是他們最樂見的。那些地處偏遠,身份卑微,整日為溫飽而勞苦的礦工及其家屬,他們沉默地活著、沉默地死去,沉默地流淚,根本無力向外界發出聲音。如果我們習慣悲劇、漠視苦難,那么這是對他們的拋棄,造成社會命運共同體的松動、瓦解。
公眾對于礦難固然保持著“敏感”,可我們也不能過于樂觀,因為,這種“敏感”的標尺正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態,許多零星小規模的,死亡人數以個位計的礦難,基本上都一個個被忽略了。
也就是說,礦難未能嚴重到一定程度,那公眾幾乎麻木得沒有多少情緒和反應,這無疑值得警惕。如何打破這種“同情心疲勞”?這無疑需要政府在礦難信息公開,善后處置上有更開明的舉措,更人性化的安排,如此方能在公眾心中,樹立起每一個生命都珍貴、無上的價值。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