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作業時,人體可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變化。主要為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泌尿系統等方面的適應性變化。但超過一定限度,則可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起中暑。
中暑是由于高溫作業引起的熱平衡或水鹽代謝障礙所致的急性疾病。根據發病機制,中暑可分為4型,但在臨床上往往難于嚴格區分,可能多種類型混合存在。
防暑降溫措施
1.技術措施
(1)合理設計和改革工藝過程:盡量實現機械化、自動化、遙控操作,以減少工人接觸高氣溫、熱輻射的機會,這是防暑降溫的一項治本措施,如冶煉車間的自動出渣和運渣機、陶瓷工業隧道窯自動進料出料機等。工藝流程設計時,應盡量將熱源布置在車間外面;采用以熱壓為主的自然通風時,盡量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風通風的單跨或雙跨廠房,應將熱源布置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側,使室外空氣進入車間時,先通過工人操作地帶,然后再通過熱源排出。
(2)隔熱:是防止熱輻射的一項重要措施,隔熱可分為熱絕緣和熱屏擋兩類:
1)熱絕緣:在發熱體外直接包復一層導熱性能差的材料,由于熱阻的增加,發熱體向外放散的熱量減少。常用石棉、爐渣、草灰、硅藻土、玻璃纖維等包蓋熱氣管道、工業爐壁。
2)熱屏擋:利用水或導水屏擋、石棉屏擋等的隔熱能力而隔熱。常用的方法有瀑布水幕、鐵紗水幕、循環水爐門等。
(3)通風:是排除對流熱的重要措施,也是創造良好氣象條件的途徑。
1)自然通風:利用風壓和熱壓差的作用使室內外空氣交流換氣。有熱源的車間空氣溫度通常高于室外,即車間內空氣的比重小于室外空氣的比重而形成壓力差,稱為熱壓或溫壓;熱壓越大,自然通風的效果越好。當風吹向廠房時,作用于廠房迎風面的壓力高于大氣壓,稱為正壓;背風面的壓力低于大氣壓,稱為負壓。這種由風力與廠房建筑結構所形成的正、負壓差,稱為風壓;風壓越大,通風效果越好。
為了加強自然通風,防止逆風倒灌,充分利用熱源和風壓的綜合作用,合理安排進、出風口,使自然通風發揮最大的效能,這種通風稱為有組織的自然通風,擋風天窗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加熱爐或其他熱源上方安裝排氣罩,可使余熱和煙氣直接從其發生源經排氣管和風帽排出。罩與熱源之間的距離愈小,效果愈好。排氣管要直、粗、光滑,頂端開口處超過屋頂,并裝置各種形式的風帽以利用風壓提高排氣效果。
2)機械通風:在自然通風不能滿足降溫的需要或生產上要求一定的溫濕度的情況下,應考慮采用機械通風。其設備主要有風扇、噴霧風扇和空氣淋浴。
2.保健措施
(1)供應含鹽飲料:高溫作業時一般每人每日應供水3~5L、鹽20g左右。如三餐膳食已供鹽12~15g,則飲料中只需補充供鹽8~10g;補充供鹽可配制成0.2%~0.3%的鹽開水、鹽茶、含鹽汽水等。
(2)高溫作業保健食品:蛋白質供應要比一般作業增加10%~20%,其中動物蛋白質應占1/2。維生素的供給量應每日維生素C150~200mg,維生素B14~5mg,維生素B22.5~3mg。熱量應較一般作業工人增加10%。
(3)個人防護:工作服應以耐熱、透氣性能良好、導熱系數小的織物制成,宜寬大便于操作;防止輻射熱的鋁反射防熱服較白帆布服為優。還應佩戴防熱面罩、帽、手套、鞋蓋、護腿等個人防護用品。特殊情況下可穿冷風衣。
(4)醫療預防工作:對高溫作業人員應進行就業前和入暑前的健康檢查,凡有心血管系統器質性疾病、高血壓、低血壓、潰瘍病、活動性肺結核、肺氣腫、肝腎疾病、嚴重貧血、明顯內分泌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及病后體質衰弱者不宜從事高溫作業。炎熱季節醫務人員要進行現場巡回醫療,作好衛生宣教,積極開展群防工作。
3.組織措施
(1)認真貫徹執行有關防暑降溫法令:各地衛生、勞動保護、安技、生產部門均應根據國家衛生標準和《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推行廠礦的防暑降溫工作。每年入暑前要作好防暑降溫的設備檢修、安裝、檢查等準備工作。
(2)開展衛生宣傳教育:衛生人員必須深入車間礦井等現場,開展群眾性防暑保健工作。利用各種方式宣傳防暑降溫知識,教育工人遵守高溫作業的安全規則和保健制度。
(3)制訂合理的勞動休息制度:各地根據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適當調正夏季高溫作業勞動休息制度,盡可能縮短勞動持續時間,如實行小換班、增加工間休息次數、延長工休時間,特別是午休時間等。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中關于生產場所氣象條件的衛生標準是根據當地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確定的。
上一篇:生產性噪聲的預防控制
下一篇:施工中暑的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