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民工業生產中振動的危害及防護

2010-09-27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816   收藏   發表評論 0

  一、引言

  在工業生產及日常工作中,高速運轉的設備產生強烈的振動對人體帶來嚴重甚至永久的危害越來越引起職業衛生專家們的重視。在美國,每天有大約800~1000萬人接觸職業振動,在全世界,這個數字更高。必須加強對振動和振動控制的研究,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不斷提高職工的健康水平。

  二、職業振動的劃分

  根據工作性質不同,職業振動一般可分為兩類:全身振動(WBV),又叫從頭到腳的振動;手臂振動(HAV),又叫局部振動。

  在有些場合,全身振動和手臂振動出現交叉。比如,利用氣動工具開挖柏油路面,或者使用破壞性工具進行操作時,身體可以遠離工具操作(接觸手臂振動),也可以把身體靠在工具上操作(接觸全身振動)。另外,在騎摩托車或山地自行車時,也有接觸全身振動和手臂振動同時出現的情況。

  1. 局部振動作業:主要是使用振動工具的各工種,如砂鉚工、鍛工、鉆孔工、搗固工、研磨工及使用電鋸、電刨等進行的作業。

  2. 全身振動作業:主要是振動機械的操作工。如振源車的振源工、車載鉆機的操作工;鉆井發電機房內的發電工及地震作業、鉆前作業的拖拉機手等野外活動設備上的振動作業工人。

  3. 全身振動的頻率范圍主要在1~20Hz。局部振動作用的頻率范圍在20~1000Hz。上述劃分是相對的,在一定頻率范圍(如10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動作用又有全身振動作用。

  三、振動的測理及標準

  對于職業振動,需要同時測量3個方向(即上下、左右和前后)。全世界有許多關于全身振動和手臂振動的職業衛生標準。

  美國現在使用的職業衛生標準是:①手臂振動:AMSI S3.34、ACGIH-HAV標準和NIOSH#89-106;②全身振動:ANSI S3.18和 ACGIH-WBV標準。

  國際上使用的職業衛生標準是:①手臂振動和全身振動;歐盟2002/44/EC;②手臂振動:ISO5349;③全身振動:ISO2631-1997。

  我國于1985年頌布了新的振動病診斷標準,即GB4869-1985《職業性局部振動病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共振”或天然頻率;指人體本身不自覺的和有選擇性的對振動的反應,拒絕某種頻率的振動或響應某種頻率振動。例如,人體對于全身振動在垂直方向的共振頻率在4~8Hz之間,對于左右和前后方向的共振頻率在1~2Hz之間。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體在共振頻率上受到的傷害大于在其他頻率的傷害。

  四、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對人體的危害

  1. 全身振動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振動所產生的能量,能通過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變。人體是一個彈性體,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頻率,當外來振動的頻率與人體某器官的固有頻率一致時,會引起共振,因而對那個器官的影響也最大。全身受振的共振頻率為3~14Hz,在該條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強。

  接觸強烈的全身振動可能導致內臟器官的損傷或位移,周圍神經和血管功能的改變,可造成各種類型的、組織的、生物化學的改變,導致組織營養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勞、足背脈搏動減弱、皮膚溫度降低;女工可發生子宮下垂、自然流產及異常分娩率增加。一般人可發生性機能下降、氣體代謝增加。振動加速度還可使人出現前庭功能障礙,導致內耳調節平衡功能失調,出現臉色蒼白、惡心、嘔吐、出冷汗、頭疼頭暈、呼吸淺表、心率和血壓降低等癥狀。暈車暈船即屬全身振動性疾病。全身振動還可以造成腰椎損傷等運動系統影響。

  2. 局部振動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局部接觸強烈振動主要是以手接觸動工具的方式為主的,則于工作狀態的不同,振動可傳給一側或雙側手臂,有時可傳到肩部。長期持續使用振動工具引起未梢循環、未梢神經和骨關節肌肉運動系統的障礙,嚴重時可患局部振動病。

  ① 神經系統:以上肢未梢神經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皮膚感覺、痛覺、觸覺、溫度功能下降,血壓及心率不穩,腦電圖有改變。

  ② 心血系統:可引起周圍毛細血管形態及張力改變,上肢大血管緊張度升高,心率過緩,心電圖有改變。

  ③ 肌肉系統:握力下降,肌肉萎縮、疼痛等。

  ④ 骨組織:引起骨和關節改變,出現骨質增生、骨質疏松等。

  ⑤ 聽覺器官:低頻率段聽力下降,如與噪聲結合,則可加重對聽覺器官的損害。

  ⑥ 其他:可引起食欲不振、胃痛、性機能低下、婦女流產等。

  3.振動病

  我國已將振動病列為法定職業病.振動病一般是對局部病而言,也稱職業性雷諾現象、振動性血管神經病、氣錘病和振動性白指病等。

  振動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肢體(主要是手)長期接觸強烈振動而引起的。長期受低頻、大振幅的振動時,由于振動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皮膚分析器與外周血管循環機能改變,久而久之,可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早期可出現肢端感覺異常、振動感覺減退。主訴手部癥狀為手麻、手疼、手脹、手涼、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間發生;其次為手僵、手顫、手無力,多在工作后發生;手指遇冷即出現缺血發白,嚴重時血管痙攣明顯。x光片可見骨及關節改變。如果下肢接觸振動,以上癥狀出現在下肢。

  (5)案例分析

  某廠原石工序原有一臺240*1500*1092電磁振動給料器,雙振幅1.5mm、頻率50Hz,早期因下料不暢及設備故障頻繁等原因需操作人員長時間現場操作,在崗人員常反映頭痛耳鳴、心率不齊。后經技術改造,并進一步提高了該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在現場設置了攝像頭,從而減少了操作人員進入振動源的時間,有效地避免了振動對人體危害。

  五、案例分析

  某廠原石工序原有一臺240×1500×1092電磁振動給料器,雙振幅1.5mm、頻率50Hz,早期因下料不暢及設備故障頻繁等原因需操作人員長時間現場操作,在崗人員常反映頭痛耳鳴、心率不齊。后經技術改造,并進一步提高了該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在現場設置了攝像頭,從而減少了操作人員進入振動源的時間,有效地避免了振動對人體危害。

  六、振動控制及防護措施

  振動的頻率、振幅和加速度(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是振動作用于人體的主要因素,氣溫(寒冷是促使振動致病的重要外界條件之一)、噪聲、接觸時間、體位和姿勢、個體差異、被加工部件的硬度、沖擊力及緊張等因素也很重要。控制職業振動要先做振動測量,測量結果超過相應標準,就需要控制振動:

  1. 改革工藝設備和方法,以達到減振的目的,從生產工藝上控制或消除振動源是振動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2. 采取自動化、半自動化控制裝置,減少接振;

  3. 改進振動設備與工具,降低振動強度,或減少手持振動工具的重量,以減輕肌肉負荷和靜力緊張等;

  4. 改革風動工具,改變排風口方向,工具固定;

  5. 改革工作制度,專人專機,及時保養和維修;

  6. 在地板及設備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膠減振層、軟木減振墊層、玻璃纖維氈減振墊層、復合式隔振裝置);

  7. 合理發放個人防護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8. 控制車間及作業地點溫度,保持在16℃以上;

  9. 建立合理的勞動制度,堅持工間休息及定期輪換工作制度,以利于各器官系統功能的恢復;

  10. 加強技術訓練,減少作業中的靜力作業成分;

  11. 保健措施:堅持就業前體檢,風患有就業禁忌癥者,不能從事該作業;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檢,盡早發現受振動操作的作業人員,采取適當預防措施及時對振動病患者進行治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氏县| 资中县| 恩施市| 德阳市| 石嘴山市| 建瓯市| 临湘市| 乐安县| 都昌县| 开江县| 平定县| 昔阳县| 东城区| 洛阳市| 绩溪县| 龙井市| 双牌县| 巴楚县| 长子县| 芦溪县| 呼图壁县| 二连浩特市| 沅陵县| 太湖县| 英超| 甘谷县| 普兰店市| 普安县| 河间市| 仁怀市| 绵阳市| 唐山市| 石柱| 济阳县| 吉木乃县| 互助| 界首市| 大宁县| 宜阳县| 彝良县| 古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