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作業
高溫作業是工作地點有生產性熱源,當室外實際出現本地區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時,工作地點的氣溫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業。
接觸高溫作業的工種
干熱作業:煉鋼、鑄造、陶瓷、熱處理等,氣溫高、熱輻射強度大,相對濕度小。
濕熱作業:印染、造紙、繅絲等,特點是高氣溫、氣濕,而輻射強度不大。
夏季露天作業:農田勞動、建筑、搬運、作用時間長,高溫、熱輻射環境。
高溫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體溫的調節:高溫作業的氣象條件、勞動強度、勞動時間及人體的健康狀況等因素,對體溫調節都有影響。
水鹽代謝:高溫作業時,排汗顯著增加,可導致機體損失水分、氧化鈉、鉀、鈣、鎂、維生素等,如不及時補充,可導致機體嚴重脫水,循環衰竭,熱痙攣等。
循環系統:高溫作業時,心血管系統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可導致血壓發生變化。高血壓患者隨著高溫作業工齡的增加而增加。
消化系統:可引起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胃腸道疾病的患病率隨工齡的增加而增加。
神經內分泌系統:可出現中樞神經抑制,注意力、工作能力降低,易發生工傷事故。
泌尿系統:由于大量水分經汗腺排出,如不及時補充,可出現腎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中暑性疾病
按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分為三種類型
1、熱射病:由于體內產熱和受熱超過散熱,引起體內蓄熱,導致體溫調節功能發生障礙。是中暑最嚴重的一種,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典型癥狀為:急驟高熱,肛溫常在41℃以上,皮膚干燥,熱而無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重癥患者可有肝腎功能異常等。
2、熱痙攣:是由于水和電解質的平衡失調所致。
臨床表現特征為:明顯的肌痙攣使有收縮痛,痙攣呈對稱性,輕者不影響工作,重者痙攣甚劇,患者神志清醒,體溫正常。
3、熱衰竭:是熱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環血量減少,顱內供血不足而導致發病。
臨床表現為:先有頭昏、頭痛、心悸、惡心、嘔吐、出汗,繼而昏厥,血壓短暫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環衰竭,體溫多不高。
預防措施
為了防止在高溫作業中發生中暑,必須采取綜合性防暑降溫措施。這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技術措施
①合理安排熱源。在不影響生產工藝操作的情況下,盡量疏散熱量;新建和擴建石廠礦,應合理布置熱源,并采用水隔熱、隔熱材料等方法隔絕熱源。
②合理改革或設計工藝過程,改進生產設備的操作方法,改善高溫作業的勞動條件,減少工人接觸高溫機會。
③通風降溫。加強通風以排除對流熱,對于降低車間溫度有很大意義,這包括:
a.自然通風:這是最經濟有效的通風方式。可以采用全面自然通風換氣,同時給熱源安排排氣罩,使其不彌散至車間里。
b.機械通風:當自然通風不能達到降溫要求時,應設置機械通風,可以使用電風扇、噴霧風扇、空氣沐浴、氣調節等機械裝置。
2、勞動組織與制度措施
①合理安排勞動時間,實行工間體息制度,或工間插入短暫的休息制度,以利于人體機能的恢復。
②設立氣體休息室等。
③在炎熱季節露天作業,應合理調整作息時間,中午延長休息時間。
④切實貫徹有關防暑降溫的政策法規,并且加強宣傳教育,切實遵守高溫作業的安全規則與制度。
3、衛生保健措施
①加強醫療預防工作。對高溫作業人員,應進行就業前和入暑前體格檢查。凡患心臟病、高血壓、肝腎病、中樞神經系統器官性病變,以及體弱多病者,均不宜從事高溫作業。
②供給合理飲料和補充營養。為了補償高溫作業工人因大量出汗而損失的水分及鹽分,最好供給含鹽飲料。一般每天供給3~5升水,20~24克鹽(如果三餐中已供給12~15克的鹽,則飲料中補充8~10克鹽即可)。此外,還可供應鹽汽水、鹽茶水、綠豆湯等。飲用時應多次少飲,避免暴飲。同時,為補充高溫作業中大量消耗的熱量,還應適當供給保健食品。
③中暑患者,應迅速離開高溫作業環境,在通風處休息,必要時可采用針刺、中藥或靜脈滴注葡萄糖生理鹽水等治療措施。對嚴重者,應采用物理降溫與藥物降溫,防止休克。
4、進行上崗前體檢,凡有心血管疾病、Ⅱ期及Ⅲ期高血壓,胃腸潰瘍病,活動性肺結核,肝、腎疾病,明顯內分泌疾病,出汗功能障礙者,均不宜從事高溫作業。
高溫中暑的處理
1、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
2、飲用含鹽分的清涼飲料,虛脫時應平臥
3、可以在額部、顳部涂抹清涼油、風油精,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氣水等中藥
4、對于重癥中暑的病人,應用濕床單或濕衣服將其包裹并給強力吹風,以增加蒸發散熱;或用冰塊降溫(若病人出現寒戰,應減緩冷卻過程,不允許將體溫降至38.3oC以下,以免繼續降溫而導致低體溫);還應該在腋下和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用風扇向患者吹風,按摩患者的四肢,促進血液循環
5、及時送住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上一篇:手臂振動病的危害及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