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要穿用化學防護服
據統計,生產中70%的化學中毒與危害是由于化學灼傷和化學毒物經皮膚吸收引起的。皮膚作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在預防化學品危害方面擔負著重要的角色。據上海市化工職業病防治院對1240例化學燒傷統計分析,導致化學燒傷的物質有54種,以無機酸、無機堿為主。化學燒傷除由違章操作和設備事故等造成以外,主要是個人防護不當引起的。另外,很多有機溶劑如四氯化碳、苯胺、硝基苯、三氯乙烯、含鉛汽油、有機磷等,即使不發生皮膚灼傷,也可通過完整的皮膚被人體吸收而引起全身中毒。有一名47歲女性,因手套多處有裂縫,接觸的三氯乙烯從破損的手套漏入,經患者的雙手皮膚吸收,引起全身進行性硬化癥,終因內臟大量出血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在炎熱的夏天或悶熱的工作場所作業,因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這種吸收會加快,發病也隨之增加。還有許多化學品如染料、橡膠添加劑、醫藥中間體等會引起接觸性和過敏性皮炎。因此,接觸化學品的人員必須要有“病從皮入”的概念。
適當的化學防護服能夠有效地阻隔無機酸、堿、溶劑等有害化學物質,使之不能與皮膚接觸。就化工廠而言,雖然化工原料一般都是在管道和反應罐中封閉運行,但還應為接觸化學物質可能性較大的人員如加料工、維修工等配備適當的防護服,這樣一旦由于操作失誤或發生泄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將工傷事故降到最低。
2:化學防護服的防護原理
1997年,某化工廠,王某穿普通工作服在硫酸車間工作,因硫酸噴出,全身受硫酸污染,通過工作服滲透到皮膚,燒傷面積達80%,至毀容殘廢。在這個案例中,職工只穿著了對這種化學品沒有什么防護作用的普通工作服而沒有穿著專業的防護服而最終致殘。那么是否穿著了專業的化學防護服就一定能夠得到有效的防護呢?
化學品有液態、氣態和固態。化學品透過衣物(防護服)的方式有兩種:穿透和滲透。穿透是指化學品透過衣物的縫隙從外面到達內表面的過程,是一種物理過程;滲透是一種化學過程,化學品首先從織物的外表面吸附,然后通過分子運動到達織物內表面,最后再從織物內表面解析出來。
對化學品的防護主要參考兩個參數,即滲透時間和滲透速率。滲透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開始滲透速率很低,然后逐漸增高,最后達到平衡。對標準滲透時間的確定,歐洲標準為滲透速率達到1.0μg/cm2.min。標準滲透時間是安全穿著時間的重要參考數據。
在防護服的實際穿著過程中,當防護服接觸大量化學液體時,滲透過程即已開始。隨著防護服穿著時間的延長,滲透速率逐漸提高,但對于反復穿著的防護服,我們并不能累計它同化學品接觸的時間,也不能確定穿著時化學品的滲透速率究竟達到了什么水平,因而不能確定該防護服是否還能提供有效的防護。而且對服裝防護性的測試都是破壞性的,確定了其防護性,這件防護服也就不能再穿了。因此為了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防護,在國外發達國家現在推出了“有限次使用的防護服”,這種防護服有詳細的測試數據作為支持,在使用后就可丟棄處理。這樣不僅每件防護服的價格可大大低于重復使用的防護服,既降低了成本,又確保了防護的安全有效。
所以,并非穿著了化學防護服就一定能夠獲得真正有效的防護,防護服不專業,或防護級別不夠,或防護服由于長期使用,都會造成無效防護。在暴露于有危險化學品毒害可能性的環境下工作,要想獲得有效的防護,就必須選擇合適的專業化學防護服。
3: 怎樣選擇化學防護服
穿著防護服對避免人身傷亡事故如此重要,所以每當有可能暴露于危險品之中,便自然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為工作人員提供合適的防護服以達到有效的防護要求?下面介紹選擇防護服的基本原則和選擇依據。
現在市場上的防護服主要有兩類:有限次使用的防護服以及可重復使用的防護服。前者在污染環境中被污染后無須清洗,當作污物一樣處理掉;后者則可以反復使用,因此在被污染之后必須進行清洗,以便再次使用。毫無疑問,較之可重復使用的工作服而言,一次性工作服具有許多優勢,如無須除污、輕便、成本相對較低、顯著的衛生性能。尤其對于污染區域內艱苦的體力勞動而言,一般不建議同一套工作服重復使用,因為過多的排汗可能導致病菌泛濫(細菌、霉菌等)。而且可重復利用工作服的清洗、保存是一項復雜、耗時和高費用的工作:第一,要想把防護服上的污染物徹底清洗干凈以供重復使用絕非易事;第二,除污之后,防護服能否保持清洗前的防護性能難以確定。因此,從安全和節約成本的角度出發,現在發達國家開始大量使用有限次防護服。
就防護服本身而言要考慮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是防護性。第一,防護服所選用的材料必須對相應的危險品具有防護功能。廠家/供貨商應能提供相關的滲透數據,使用者再根據特定危險品的時間來確定安全穿著時間。第二,防護服的工藝質量也間接決定著防護服的防護性和耐用性,相關規范包括縫線、尺碼、質量控制與保證。防護服的尺碼,應保證工作服的合身,否則過大容易被周圍物體勾絆,過小則容易撕裂,不僅危險而且極不舒適。
理想的化學防護服需兼具防護性、耐用性和舒適性。如果防護服的穿著讓人感覺壓抑,即使配備了防護服,工人也可能會因為不夠舒適而拒絕穿用。通常舒適性好的防護服可能防護性不夠,比如傳統的機織材料的工作服;而防護性好的防護服又往往非常笨重,如傳統的橡膠和PVC防護服。
當危及到健康甚至生命的時候,成本費用便不再是影響決定的主要因素。但在防護服的選擇時還應考慮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相應防護級別的產品,當然防護服的防護級別越高,價格就越高,所以如果實際情況并不一定要求很高的防護級別,那就會造成成本的浪費。
總之在選擇防護服時應當進行相關的危險性分析,如工作人員將暴露在何種危險品(種類)之中,這些危險品對健康有何種危害,它們的濃度如何,以何種形態出現(氣態、固態、液態),工作人員可能以何種方式與此類危險品接觸(持續、偶然),根據以上分析確定防護服的種類、防護級別,綜合考慮防護性、耐用性、兼顧舒適性和成本因素,選擇適當的防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