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50華誕!
普天同慶了。我們應該緬懷的,自然是經受炮火洗禮,并參與創建新中國的先烈們。
但如今,已是和平年代了,依然日夜鏖戰,經受血火洗禮的,就數消防隊員了。所以,我們還應該關注當代的消防戰士。
偏狹已久的詩人,卻一度忽視了這一可愛群體的存在。但當代詩壇的暫時缺席,似乎無損于消防事業的壯美……
——編者
生命與火等3
石衛東
生命 至寶貴的現象
火 至劇烈的現象
生命 迅速躍入火中
便引燃了故事的高潮
多少次你搖搖頭
把腳步抬高
做一個高難度動作
讓火伸著蛇頭 畏懼
你的手 是你生命的中樞
你用這雙靈巧的手
磨煉自己的意志、生命
和目光的高度
在煙中與世界對望
世界是沒有太陽的景物
你的職責 是讓水
這些純凈的液體
穿過煙霧 擊打邪惡
和一些滾滾上升的東西
然后 你相當瀟灑地抬手
在故事的結尾處
劃一個亮亮的符號
翠鳥
張福成
告別故土
和兒行千里
母擔憂的鄉諺
在警營棲落之后
鷹一樣犀利的目光
穿云破霧
專門捕捉
紅色的火魔
這是一群
詠春的翠鳥
婉轉的啼鳴里
都是深情的吟唱
經過風雨和煙火
鍛打過的雙翅
驕傲地托起
一空湛藍
和銀白的月夜
這些四季詠春的翠鳥
唱著那只熟悉的軍歌
一群群飛走
又一群群飛來
我當過兵
王曉光
陌生人坐到一起,若有人冒出一句“我當過兵”,其他當過兵的人隨即會加上一句“我也當過兵”。這樣的場合,沒有當過兵的人坐在那里就會產生幾分遺憾和羨慕,當過兵的人則因為一句“我當過兵”而親近三分了。
我是一個來自農村的消防兵。當兵之前心目中的農民是帶“老”字的,一提起就是老農民,看到農民耕種收獲總認為農民最苦。那時心目中的兵也是一種“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機械形象,認為當兵是不得已的事,很冒險的。也總認為自己從小生在莊稼地里,苦慣了,當兵去吧,冒險也值得,反正是苦到頭了。我入伍時還是硝煙時起的年代,坦率地講那時思想境界不高換言之就是較低。但真正穿上綠軍裝,來到生機勃勃的軍營,一段火熱的部隊生活后就有了意外的收獲:當兵是艱險,但正是這種特殊的環境,磨練了意志,陶冶了情操,當兵不僅意味著奉獻,更重要的是犧牲,穿上軍裝對于從奉獻到犧牲的過程,就有了一個特別的認識。
毋庸諱言,當兵的人要面臨生死的考驗,人生在世誰愿意去考慮死,但又沒有人能擺脫死?誰都免不了一個死的結局:死是永恒的,生卻是短暫的。生時有力,死則如生,死乃新生;生時無為,生則如死,死了則了。有為的人生才是永恒的,與其無為地活著,不如壯烈地去死,這種壯烈的死就是犧牲,也就是通過奉獻去完成人生。穿上軍裝后自己才真正認識到,奉獻是生命的揮發,犧牲則是生命的升華,一種崇高的升華。生命誠然有限,然而一旦得到升華就會成為一種永恒的財富,這種升華正是軍人價值的體現。在奉獻與犧牲的氛圍,當過兵的人逐漸得到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總會想起,我當過兵,當過兵的人死都不怕,還怕什么呢?
當兵這些年,再看看自己在鄉下那段生活,與人閑談中就常以此為榮了,大方地介紹自己:我是農民出身。農民其實也很偉大,許多偉大的東西不都是農民的偉大滋生出來的嗎?而沒有當兵之前對兵的艱險有幾分畏懼,當兵之后倒覺得這點艱險不過癮,看到紅軍長征的故事,讀起那首《七律·長征》,真想去體味一下“走泥丸”的瀟灑。
長征已成為歷史,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歷程,再去遙望前輩們留下的足跡,我們可以回味:正是一代又一代當兵的人,前仆后繼,延續著祖國的長征之路。
入伍十多年,隨著軍齡的增長,反倒愈加留戀培養自己的部隊了。總是覺得自己是屬干部隊的。有時想到將來脫下這身軍裝,也總要產生一種生理割舍的感覺。軍裝,好似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但是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誰又真能穿一輩子軍裝呢!倘若哪一天真的脫下了這身軍裝,我也會經常自豪地說:“我當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