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向當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如實報告。這里的“規定”是指《特種設備安全法》和《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以及其他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對單位負責人報告事故的時限、程序、內容等做了明確規定。按照要求,單位負責人應當在接到事故報告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事故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企業概況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已經采取的措施以及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企業負責人應當將這些情況全面、如實上報,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遲報,以免影響及時組織更有力的應急救援工作。
事故案例:2013年11月22日10時25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儲運分公司東黃輸油管道泄漏原油進入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閉空間的暗渠內發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傷。2時12分泄漏發生后,青島站、濰坊輸油處、中石化管道分公司對事故風險評估出現嚴重錯誤,沒有及時下達啟動應急預案的指令;未按要求及時全面報告泄漏量、泄漏油品等信息,存在漏報問題;現場處置人員沒有對泄漏區域實施有效警戒和圍擋。在管道堵漏作業嚴重違規違章的情況下,致使爆炸發生。
九、必須每年對應急投入、應急準備、應急處置與救援等工作進行總結評估。
依據:《安全生產法》第20條,《突發事件應對法》第22條有關要求。
解讀:落實應急處置總結評估制度,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安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的通知》的一個重要體現,《通知》要求建立健全事故應急處置總結和評估制度,并對總結報告的主要內容作了明確規定,要求在事故調查報告中對應急處置作出評估結論。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對應急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關于財力及物資保障方面的要求對企業開展應急投入和應急準備具有指導作用。企業作為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的主體,必須強化并落實《安全生產法》、《突發事件應對法》中關于安全投入、應急準備和應急處置與救援的各方面要求。企業應當確保應急管理所需的資金、技術、裝備、人員等方面投入,應急投入必須滿足日常應急管理工作需要,且必須保障緊急情況下特別是事故處置和救援過程中的應急投入,確保投入到位。企業要針對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的季節性特點,進一步強化防范自然災害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加強汛期等重點時段的應急準備,強化應急值守、加強巡視檢查、做好物資儲備、做到有備無患。在事故應急救援和處置結束后,要及時總結事故應急救援和處置情況,按照國家安監總局辦公廳印發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評估暫行辦法》的要求,詳細總結相關情況,并按照要求向地方政府負有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進行報告。
以上工作內容,企業需按年度進行總結評估,并通過總結評估不斷改進、提升企業的應急管理工作水平。
事故案例:2014年3月1日14時45分許,晉濟高速公路山西晉城段巖后隧道發生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爆燃特別重大事故,造成40人死亡、12人受傷和42輛車燒毀。經事故調查組對應急處置和應急救援調查評估,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公路隧道和危險貨物運輸應急管理的意見:一是抓緊完善危險貨物道路運輸事故應急預案和各類公路隧道事故應急處置方案;二是統一和規范地方政府危險貨物事故接處警平臺,強化應急響應和處置工作;三是當地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單位和涉事人員在事故發生第一時間要及時、安全、有力、有序、有效進行應急處置,準確上報和發布事故信息;四是要針對危險貨物運輸事故尤其是隧道事故特點,建立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專門裝備和物資,加強技戰術訓練和應急演練;五是加強事故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全民事故防范意識和逃生避險、自救互救技能。
《九條規定》是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底線。地方各級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部門和各類企業要以貫徹執行《九條規定》為契機,落實責任,突出重點,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嚴防事故特別是較大以上事故發生,促進全國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