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1992]

2005-03-02   -   |   收藏   發表評論 0

  (1992年5月13日貴州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貴州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四條 環境保護必須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相協調,做到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第五條 環境保護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區域控制,綜合治理;實行誰決策誰負責,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

  第六條 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推廣無污染或少污染、低消耗、綜合利用率高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重視發展環境保護產業。廣泛開展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及科技交流。

  第七條 省和各自治州、市、縣、自治縣、特區、市轄區人民政府、各地區行政公署(以下簡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保護自然資源,改善環境狀況,提高環境質量。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所需環境保護資金,按有關規定列支。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重視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法制觀念。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本地的環境保護工作。

  第十條 在保護和改善環境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十一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二章 管理職責

  第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自治州、市、縣、自治縣、特區、市轄區人民政府,各地區行政公署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一)監督檢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貫徹執行,協調有關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監察;

  (二)擬定在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城市總體規劃、國土規劃和區域開發規劃中有關環境保護部分的制定工作;

  (三)統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環境污染及其它公害的防治工作;

  (四)統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自然保護工作;

  (五)組織開展環境監測、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供有關的技術咨詢服務;

  (六)調查處理環境污染、破壞事故和環境糾紛;

  (七)受理對污染與破壞環境行為的檢舉和控告;

  (八)按規定審理環境行政復議案件。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對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五條 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漁政、民航管理部門,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六條 企業、事業單位的主管部門負責擬定本系統的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管理本系統的環境保護工作,對所屬單位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檢查考核。

  第十七條 科技行政主管部門應制定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的發展規劃及計劃,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環境保護實用技術。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把環境保護的教育列入規劃和計劃。

  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部門應重視和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監督。

  第三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負責制定、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目標、計劃和措施。

  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執行情況,應作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

  第十九條 省人民政府根據需要,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貴州省污染物排放標準。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

  第二十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實施統一管理,組織環境監測網絡,實行國家統一制定的監測標準和環境監測資質審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和健全環境監測機構,負責對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要素進行常規監測和重點工業污染源監督監測。其監測數據,是環境保護執法的依據。

  各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監測機構,分別負責本部門和本單位的環境監測工作。

  其他依照法律、法規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或者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部門的環境監測,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 省、省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第二十二條 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必須執行環境影響報告書制度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

  第二十三條 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報有審批權限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未經批準的,有關部門不得審批設計任務書。

  建設項目在初步設計階段,必須編制環境保護設計篇章,報有審批權限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未經審查同意的,有關部門不得審批初步設計。

  建設項目在竣工驗收階段,其環境保護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保護設計篇章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未經驗收合格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發給營業執照。

  凡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的項目,必須同時對原有的污染進行治理

  第二十四條 實行排污總量控制。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必須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排污申報登記。對不超過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排污許可證;對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臨時排污許可證,并限期削減污染物排放量;限期治理單位在限期治理期間頒發臨時排污許可證。

  排污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禁止無證排放。

  第二十五條 凡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依照國家或省的規定繳納排污水費。

  超標準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繳納超標準排污費。

  排污水費、超標準排污費,由縣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排污監理機構負責征收,實行省、地、縣三級財政預算管理,并根據國家和省規定的范圍使用。

  第二十六條 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限期治理。

  中央或省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省人民政府決定;自治州、省轄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自治州、省轄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決定;縣級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縣級人民政府決定。

  第二十七條 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責成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限期治理項目進行監督和驗收,并報告驗收結果。

  第二十八條 專門承擔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單位和個人,須經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查,取得《貴州省環境污染治理工程資格證書》后,方可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有關手續。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質量監督機構,對環境保護裝備和產品質量實施監督管理。

  第三十條 實行環境監察制度。環境監察工作統一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一切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

  檢查人員要為被檢查的單位和個人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三十二條 排污單位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時,必須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個人,并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接到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后,應及時會同有關部門調查處理。

  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必須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第三十四條 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工作,由有關的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第四章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第三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加強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建設。

  第三十六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建設項目以及建設對自然環境有影響的設施,必須執行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制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的,應由開發建設的單位或個人給予補償和恢復。

  第三十七條 加強農業環境保護,發展生態農業,加強生態建設示范點和生態工程項目的建設。研究、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節能技術,開發使用清潔能源改善農村飲用水和農田灌溉水質。

  第三十八條 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飲用水源和主要水域,防止水污染。

  嚴禁將有毒有害廢水直接向溶洞排放,或采取滲漏等方式排放。

  第三十九條 嚴格保護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防止土壤污染,保護、恢復和發展森林資源,加強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改善生態環境。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溫泉等自然遺跡,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劃出一定區域建立自然保護區,由有關部門分工合作,進行保護。

  第四十一條 重點保護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

  在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新建污染或者破壞環境的設施。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停產或者搬遷。

  第四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自然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統籌自然保護區的區劃、規劃工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報建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意見,監督重大經濟活動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生態環境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

  第五章 保護城市環境

  第四十三條 市長對城市環境質量負責,實行市長環境目標責任制。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實行定量考核制度。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對城市環境污染狀況進行檢查,采取措施,提高環境質量。

  城市人民政府應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政府報告市長環境目標責任書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標的執行情況,考核結果應向社會公布。

  第四十四條 根據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的原則,增強城市污染綜合防治能力。普及和完善城市供水、排水系統,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工程,加強城市道路、城市園林、綠地、風景名勝區和其它公益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第四十五條 禁止在城市居民區、文化教育區、風景名勝區新建、擴建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或者搬遷。

  推行污染集中控制和區域性綜合防治,防治廢氣、廢水、工業固體廢棄物、噪聲及放射性污染。逐步實施對城市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生活污水的集中處理。

  嚴重污染擾民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企業,應當轉產、搬遷或者關閉。

  第四十六條 有計劃地發展城市集中供熱、城市煤氣,推廣型煤,建立煙塵控制區。實施對機動車尾氣污染的控制和監督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應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技術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二氧化硫等污染,減輕酸雨危害。

  第四十七條 加強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切實保護水體不受污染和破壞,綜合整治污染嚴重的湖泊、水庫和流經城市及工礦區的二、三級支流。

  嚴格保護城市飲用水源,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區,禁止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和環境敏感地區新建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直接危害城市飲用水源的企業必須限期轉產、搬遷或者關閉。

  飲用水源保護區由當地人民政府劃定。跨區域的飲用水源保護區由上一級人民政府劃定。

  第四十八條 加強城市環境噪聲的管理。

  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應當不超過國家規定的噪聲標準。

  第六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四十九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消除污染、改善環境、節約資源和綜合利用作為技術改造、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有關部門應將環境保護作為考核企業的必備條件之一。

  第五十條 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制訂污染防治考核指標,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禁止違反國家規定向環境排放劇毒廢液、廢氣、廢渣以及廢棄的放射性物質。

  第五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鄉鎮、街道企業、私營企業、其它類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環境管理,發展無污染或者少污染的行業和產品。

  排放污染物的鄉鎮、街道企業、私營企業、其它類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必須到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排污申報手續。獲準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

  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種類和名稱,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公布。

  第五十二條 嚴重污染環境的鄉鎮、街道企業、私營企業、其它類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特別是土法煉焦、土法煉鉛、土法煉鋅、土法煉硫磺,小造紙、小印染、小化工、小洗煤等,應使用和推廣節能、低耗、少污染的技術工藝和生產設備,嚴格在劃定的區域內從事生產,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達標排放。經治理仍未達到規定要求,分別采取關、停、并、轉等措施。

  禁止土法煉汞、土法煉砷化物。

  第五十三條 對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征收生態環境恢復費,用于生態環境的恢復和保護。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十四條 加強對放射性環境的監督管理,防治放射性環境污染。

  伴有輻射項目的使用、營運單位和個人在產生放射性廢物和廢放射源時,必須向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并統一由省放射性廢物庫集中管理和處理。

  第五十五條 引進技術和設備,必須符合國家和省環境保護的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施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和個人使用。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六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環境保護設計篇章未經審批、擅自施工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除責令其停止施工補辦審批手續外,對建設單位及其法人代表處以罰款。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同有達到國家規定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并處罰款。

  第五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尚未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給予行政處罰: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拒報、謊報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或者違反許可證規定超量排放污染物的;

  (三)不按規定繳納排污水費、超標準排污費和生態環境恢復費的;

  (四)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和個人使用的;

  (五)引進的技術和設備不符合國家和省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

  (六)鄉鎮、街道企業、私營企業、其它類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擅自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生產經營活動的;

  (七)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排放劇毒廢液、廢氣、廢渣以及廢棄的放射性物質或以不正當的手段、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八)造成環境污染事故或者在事故發生后,不及時通知、報告或不采取有效處理措施的;

  (九)未取得排污許可證、臨時排污許可證,或未按許可證規定范圍排放污染物的;

  (十)擅自拆除或閑置防治污染設施的;

  (十一)擅自生產、銷售環境保護產品、裝備或從事環境污染治理工程施工的;

  (十二)生產、銷售的環境保護產品、裝備未達到規定質量要求的。

  第五十八條 對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規定加兩倍收取超標準排污費外,還可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轉產、關閉。

  責令停業、轉產、關閉的,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轉產、關閉的,須報國務院批準。

  第五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大氣、礦產、野生動植物等資源污染、破壞的;造成環境噪聲污染的,分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承擔法律責任。

  第六十條 繳納排污水費、超標準排污費、生態環境恢復費或被行政處罰的單位、個人,不免除消除污染、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的責任。

  第六十一條 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以一萬元以下罰款;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以五萬元以下罰款;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以二十萬元以下罰款;超過罰款限額的,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罰款按規定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管理。

  第六十二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六十三條 因環境污染或者破壞受到損害的受害人,舉出受到損害的事實,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被控致害人不能證明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害與其環境污染或者破壞的行為間沒有因果關系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損害由受害人自身責任引起的,被控致害人不承擔責任。

  損害由第三者故意或者過失引起的,第三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損害由受害人和被控致害人共同引起的,受害人和被控致害人各自承擔應負的責任。

  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六十四條 環境污染或者破壞的損害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六十五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第六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或者破壞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七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索賄受賄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六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應根據本條例制定有關具體辦法。

  第六十九條 本條例的具體應用,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解釋。

  第七十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强县| 大渡口区| 衡阳市| 马龙县| 临安市| 保亭| 建始县| 长武县| 怀仁县| 上蔡县| 天全县| 玛沁县| 繁昌县| 阳信县| 醴陵市| 肥城市| 潢川县| 雅江县| 丹寨县| 府谷县| 镇远县| 江口县| 聂荣县| 元谋县| 鹤山市| 蒲江县| 四会市| 祁门县| 凤城市| 博客| 正宁县| 沧州市| 昌平区| 碌曲县| 毕节市| 太仓市| 永年县| 工布江达县| 乐业县| 庆安县|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