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災害學
2006-11-21
來源:安全文化網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海洋環境指地球上海和洋的總水域,包括海水及其溶解物、懸浮物、海底沉積物、海洋生物等。茫茫海洋覆蓋著全球70.2%的大地表面,中國瀕臨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有1.8萬公里海岸線和廣闊的陸架淺海及散布在東南沿海的許多海島。海洋在為人類社會提供各類鮮美食物和遍及各大洲的水上通道外,還制造著臺風、風暴潮、海底地震、海嘯、海底滑地等各種海洋災害。無疑海洋災害學正是研究各類海洋災害的科學。
海洋災害學研究主要從災害調研人手。反映導致海洋災害的自然現象變異方面的資料,由于多數有海洋預報、海洋資料部門,以及氣象、水利部門的有關專門機構收集、貯存和處理分析,因此這部門資料應是全面而可靠的。本研究屬于突發性海洋自然災害,一次災害過程的時間尺度從數分鐘至數十天不等,如一次地震海嘯災害一般延續數分鐘或幾十分鐘,而海浪和海冰災害過程則可延續數小時、數天或數十天。具體講應注意三個原則:
其一,突出主要,兼顧一般。我國海洋災害中損失最嚴重的是風暴潮,且我國風暴潮災害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研究的重點應是歷年的災害損失的統計特征;其二,以變度為基礎,重視災度。如沿海和海上經濟及社會的發展,物價的變動,災害發展的評估方法的不準確等因素也造成各年代間的差異懸殊,因此當前的研究必須以變度為基礎,同時高度重視災度資料的分析、研究、核實;其三,要在研究中注意發現各種海洋災害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海洋災害有海上災害及海岸災害,基本上是由于地球水圈變異活動引發的。但該類中各種災種又在引起海洋水體變異原因上歸屑于大氣原因為主引起的,如風暴潮、海浪、海冰等;巖石圈活動為主引起的,如海嘯;生物圈變異加入人類活動為主引起的,如赤潮等。
海洋災害學所揭示的海洋災害機理是:大氣的強烈擾動如熱帶氣旋、溫帶氣旋、寒潮及冷空氣等;海洋水體本身的擾動或狀態驟變,如海水結冰,海洋潮汐、地裂縫、地塌陷等巖石圈運動等。統計表明,海洋自然災害主要威脅海上及海岸,有時還危及自岸向陸廣大縱深地區的城鄉經濟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如強風暴潮所致的海浸即海水上陸,在中國少則幾公里,多則20~30公里,甚至達70公里,一次海潮能淹沒7個縣,近百萬人受災。
以風暴潮災害為例:風暴潮災害居海洋災害之首,全球絕大多數因風暴潮引起的特大海岸災害都是由風暴潮造成的。歷史上,荷蘭曾不止一次地被海水淹沒,又不止一次地從海洋里奪回被淹沒的土地,它們約占荷蘭全部土地的3/4。美國也是一個頻繁遭受風暴潮災的國度,既有颶(臺)風的風暴潮,又有溫帶大風的風暴潮。美國東海岸以及墨西哥灣沿岸,瀕臨大西洋,在夏、秋季節多發生颶風風暴潮。僅20世紀上半葉,美國死于風暴潮災有1萬多人,經濟損失大于25億美元,現在美國每10年就發生1~2次較大颶風風暴潮,經濟損失近5億美元。
中國的風暴潮災害更是觸目驚心。1782年的一次強風暴潮曾使山東無棣至濰縣等7縣受害;1895年4月28日渤海灣的風暴潮,毀掉了大沽口幾乎全部建筑物;1922年8月2日一次強臺風風暴潮襲擊汕頭,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考證有7萬人喪生;1949年上海解放初期,強臺風登陸,上海市區街道水深1~2米,死難者有1670人;1969年強臺風使汕頭受災,毀良田10萬公頃,使1554人喪生。
海洋災害無疑是可以減輕的。中國在過去的30年內,在一系列主要海洋自然災害的監視、監測、調研、分析預報及警報技術建設上做了工作,完成了“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研究”的攻關項目,其總體水平已接近國際水平,特別是正初步掌握海洋災害(自然變異)的診斷分析科學技術等。概括講我國海洋減災戰略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建立與國際相聯系的海洋減災體系,避免發生那種災害經濟損失隨海上及沿海經濟增長而急劇增加或翻番的情況,重點在減輕風暴潮、海浪;海冰、地震海嘯、赤潮等主要災種上下功夫。
海洋災害學要求強化的海洋減災研究方向是:由于海洋性自然變異過程和人類經濟及社會相互作用,賦予了海洋自然災害的綜合特性及復雜性,所以對海洋災害規律、機理、群發和伴生特性以及它們在時間和空間變化規律等方面的研究,又不只是海洋科學單學科的問題,而是涉及氣象、地球物理、生物等學科的綜合性問題,F代海洋災害學主要研究的關鍵性課題及重要分支學科有:(1)各類海洋災害成災規律研究,包括各種不同災種之間相互影響;(2)海洋自然災害變異強度與成災災度關系和海洋災害社會經濟學研究等;(3)重點海洋減災示范區工程研究及海岸災害區劃研究;(4)某些海洋災害(如赤潮)人工控制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5)重大海洋災害及其災后的綜合性科技研究;(6)海洋監測網絡及其海洋災害立體監視預警學研究等。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