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鉀鹽礦開采的碳酸鉀,主要用于生產農用化肥。該礦始建于1962年,是薩斯喀徹溫省的第1座鉀礦。2006年1月29日凌晨3點,該礦發生了1起火災事故,72名礦工被困井下。經過26個h的全力營救,72名礦工全部成功獲救。同樣,2006年1月2日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Sago煤礦發生的礦難中,12名礦工喪生,只有1人獲救。這2起礦難似乎在說明: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將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僅就美國和加拿大上述2起礦難的救援過程而言,加拿大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積極應對礦難的寶貴經驗。
成功獲救的原因
首先,被困礦工和營救人員在安全生產和緊急事態處理方面都訓練有素。1位營救隊員回憶說,當時礦井里煙很大,溫度很高,但他們沒有覺得有太大困難,因為這跟平常訓練時的模擬環境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應急避難室和無線通訊設備發揮了關鍵作用。雖然這是座老礦,技術設備和作業環境卻都是一流的。應急避難室里的水、氧氣和食物可以讓避難礦工堅持近40h,一旦礦井內發生緊急情況,礦工可撤到里面把自己封閉起來,以免受到大火和有毒氣體的傷害。如果沒有這種避難場所的話,此次事故中礦工的處境將不堪設想。
礦井應急避難室
礦井應急避難室(MineEmergencyRefugeChamber)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設計標準。整個避難室的腔體由鋼結構組成,內部通常有空氣供給系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凈化系統、供電系統和通信系統,同時還有足夠的水和食物。
整個避難室腔體是由5mm厚的鋼板組成,在整體設計上可以保證一旦門和空氣閥被密封后,空氣進入和流出腔體的量都是最少的。避難室配有滑靴底托和拖曳與起吊點,內部涂的是無毒的無機涂料,外部涂的是工業等級的瓷漆,具有逃離出口、入口監視窗,內部和外部都配有相應型號的滅火器。
避難室內裝配3種各自獨立工作的呼吸空氣補給系統,分別是經過過濾的壓縮空氣、醫療氧氣罐和氧氣筒。凈化系統能夠獨立工作,目的是除去在避難室空氣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減少由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毒而造成的生命損失。在避難所里配有1個氣體抽樣泵設備,用來檢測在避難所里的氧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空氣中所占的成分,目的是為了準確判斷在什么時候開始使用氧氣筒或醫療用氧氣瓶。
在正常情況下,避難室的空調設備是1個由礦山電源正常供電的獨立工作系統,一旦因事故停電,避難所的空調系統將自動切換到后備電池供電上,來維持系統的正常工作,并能保證單獨工作36h。避難室配有冷卻系統,因為設備本身會產生熱量,當這些熱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應該吸取的經驗
美國媒體報道說,近幾年來,美國煤礦業的財富和安全記錄都有所增加,煤的價格和產量大幅增長,死亡和工傷率至少在2006年以前都在下降。所以,1月份作為美國礦業史上死亡率最高的月份之一,意味著政府管理部門和礦山企業已經放松了警惕,開始自滿起來。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法規(SaskatchewanMineEmergencyResponseProgram)要求,地下礦山(包括煤礦)要設置長期的和臨時的礦工應急避難室,這些避難室內存放一定量的氧氣、水和食物,通訊設施要直達地面。正在組織調查美國西弗吉尼亞州Sago煤礦事故的原美國礦山安全衛生部部長DavittMcAteer針對加拿大鉀鹽礦事故救援說:“對我來說,這次事故簡直就是再現了教科書上的內容”。他還說,這次事故中礦工生存的關鍵得益于能夠供給氧氣和食物的應急避難室。雖然碳酸鉀礦引發二次爆炸的危險性不會像煤礦那樣嚴重,但他還是強調,既然能在飛機里安裝抵抗爆炸的“黑匣子”,那為什么不能在有爆炸危險的礦井里建造1個供礦工逃生的場所呢?
我國礦山現在執行的《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規程》和《煤礦安全規程》都沒有對在地下礦山設置和使用應急避難室作出相應的規定,礦難發生后,在救援人員沒有到達時,工人幾乎沒有自救措施。筆者從事礦山安全生產工作以來,多次參加礦井火災、爆炸事故的調查工作,了解到很多礦工都是因為火災、爆炸后不能及時升井或逃離高濃度有毒有害氣體現場,導致窒息或中毒死亡的。為此,在礦井人員集中的地方安放或者建造1個礦工能及時躲避有毒有害氣體的密閉場所是非常必要的。
筆者在搜集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礦山安全方面法規和標準的基礎上,曾向起草《煤礦安全規程》和《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規程》的專家提出了在中國推廣、使用礦井應急避難室的建議,但這些專家都認為國內礦井的條件復雜、管理水平低、工藝復雜,不具備推廣、使用礦井應急避難室的條件。2004年6月,得知與澳大利亞合資的陜西漢中煎茶嶺金礦使用了礦井應急避難室后,筆者進行了現場調研。金礦的澳方和中方代表都認為,在中國的井工礦山應該推廣使用應急避難室,而且他們認為這是在安全方面最基本的投入。加拿大鉀鹽礦火災事故成功搶救的案例,再次驗證了在井工礦山使用應急避難室的必要性。
上一篇:應急處理之觸電急救
下一篇:項目安全應急預案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