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天,東平縣城黃河河務局家屬院內格外熱鬧,有的職工忙著換爐具,有的忙著改裝暖氣……喜悅的心情掛滿了每個人的臉上,原來他們在為天然氣西氣東輸管道接入院內而忙碌。
“這一安裝天燃氣,即干凈又方便,我們享受的可是城里人的生活,在十里堡工作時,連做夢都不敢想啊。”現年61歲的退休職工劉寒青邊整理廚房的炊具邊說,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
十里堡是位于東平縣戴廟鄉黃河岸邊一個普通的小村莊,東平黃河河務局成立之初的機關就設在這里。
“來到十里堡,一天四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再來補。”這一歌謠形象地描述了當地工作、生活環境的惡劣。然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東平湖綜合治理在這里開展的熱火朝天,石洼閘、林辛閘、十里堡閘等一大批工程建設項目相繼開工,幾萬名黃河兒女在這里戰天斗地,晝夜奮戰。
70歲的退休干部孫洪祥老人告訴筆者,那時的住房非常緊張,整個單位就有幾排瓦房,雙職工的能分到一間20多平米的房子就不錯了,一家幾口人在里面擠,有時一來客人,就要到辦公室“打游擊”,單職工要全部住工棚。后來,工程完工后,房子稍微寬松了點。“那時,職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分到一間宿舍,尤其是準備結婚的年輕職工。”當年因為房子幾推婚期的職工單永盛至今記憶猶新。
職工的業余生活則更是單調無味,白天鐵锨、鐮刀、錘頭拿一天,晚上就不愿動了,偶爾能跟單位的卡車去縣城或集市賣點東西成為每個職工的奢望。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好轉,各級領導對基層職工工作、生活條件的改善給予了高度重視。1989年,東平河務局在距十幾公里外的銀山鎮建設了2棟24戶54平米的職工宿舍樓。為此,職工們著實高興了一陣子,因為他們平生第一次住進了自己的樓房,工余飯后能逛逛商店,隔三差五能在集市上買買菜,生活質量確實提高了不少。然而人多房子少,分到房子的高興,分不到的心理還是不舒服。
轉眼進入二十一世紀,沿著中央科學發展觀和治水新思路的脈絡,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事業提出了維持河流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三條黃河”建設、調水調沙、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管養分離水管體制改革等一項項治黃新實踐,讓古老的黃河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事業的發展為改善民生提供了堅強的保障。2002年,東平河務局領導班子抓住縣城新區開發的機遇,在繁華地段購置土地,籌資為職工建起了3棟85戶138平米的住宅樓,而且水、電、暖、氣、樓宇對講等配套齊全,成為縣城數得著的住宅區。對于年輕職工,擁有一套這樣的住房成為了談婚嫁娶的“硬件”,黃河職工成了城里同齡人追求的“香餑餑”。如今,已有不少人在縣城找了對象,安了家。
新世紀的黃河處處蘊含著濃郁的現代化氣息,黃河人也盡情地分享著社會發展的成果,腰包鼓起來了的職工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在家里布置了書房、健身房,安裝了電腦寬帶,并根據的個人的喜好對房子進行了漂亮的裝修,他們對住房的需求不只是遮風擋雨,而是升級為對精神的追求和視覺的享受。
尤其是今年以來推行的帶薪年休假制度,又讓不少職工“熱”上了外出旅游,剛剛從“新、馬、泰”旅游回國的職工賀喜蓮興奮地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旅游已成為當前職工的一種時尚。
30年,從偏僻的黃河岸邊到繁華的縣城,從憂房、有房到優房,從枯燥無味的業余生活到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東平河務局職工三次搬家的經歷,見證了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事業取得的輝煌業績,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滄桑巨變。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下一篇:臺前河務局:冬季安全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