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我縣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道路客運事業不斷得到壯大,客運市場也不斷走向成熟。據統計,目前全縣建有昌運、長運、宏達、汽運、橙源、城郊、華忠、金信、安順、華通(出租)、新世紀信豐分公司、村村通以及公共汽車公司等13家客運企業,共配備268部客車車輛(其中跨省41輛、跨縣33輛,縣內189輛,機動5輛),同時還形成一支由314名客運車輛駕駛人組成的客運司機隊伍。客運線路除開通有16條省際班線、2條市際線班線之外,還開通了26條縣內短途客運班線,全縣17個鄉(鎮)和工業園區基本實現客運網絡的全覆蓋。龐大的客運市場,暢通的出行條件,既給我縣人民群眾交通出行帶來便利,也給全民創業提供了良好平臺。
然而,我們也還清醒地認識到,信豐是個有著2878平方公里區域面積和73萬人口的大縣,其中農村人口就有63.4萬,占了全縣人口總數的86.84%。全縣260個行政村和4121個基層村民小組中,雖然近些年經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五新一好”建設改造,絕大部分修通了公路,硬化了路面,交通通行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目前農村“通路不通車、通車不通客車”的三級以下低等級公路仍占很大比例,客運運力還遠遠適應不了形勢發展和群眾需求,不少農村農民尤其是邊遠山區農民“出行難”、“坐車難”、“坐車貴”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很好地有效的解決,他們渴盼著農村客運交通事業的發展,渴盼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外出期間能從家門口就開始坐上快捷便利的“放心車”、“優價車”和“平安車”。因此,積極地回應農民這一龐大的交通出行群體在新形勢下對平安交通、和諧交通的新期待與新要求,是政府關注民生的應有之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善謀之舉。
前些年,在滿足農村人口客運需求上,我縣“村村通”打破市場堅冰有了良好開端并進行了試營運。但是,因其管理機制、經營方式、線路設置、工作協調和價格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發展速度一直較為緩慢,營運效果也不甚理想。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農村地區尤其是邊遠山區的一些農用車、拖拉機、低速貨車以及三輪摩托車,特別是殘疾人駕駛的三輪摩托車則乘虛而入,于交通法律法規而不顧,大肆進行違法“地下”載客營運。“地下”客運以其車輛體積小、路面適應能力強、票價較為低廉且運行機動靈活等優勢,迎合了部分農民出行的需要,獲得部分山區農村交通出行人的青睞。據調查,目前我縣大塘埠鎮、安西、虎山、正平、萬隆、小河、西牛、星村、黃泥、古陂、新田等鄉(鎮)圩場中,僅由殘疾人駕駛的三輪摩托車進行非法“地下”載客營運的車輛競有57輛之多!我縣農用車、三輪摩托車和殘疾人駕駛三輪摩托車非法載客交通違法行為,雖經數次集中整治,但常常“死灰復燃”。此外,一些邊遠山區農用車、拖拉機出于利益驅動,非法載客情況也時有出現,有的鄉鎮甚至比較嚴重。由此,給道路交通事故的預防帶來極大困難,也給重特大交通事故埋下嚴重隱患。轄區近三年交通事故情況表明,在各類交通安全事故中,涉摩事故和超員、超速交通事故占了事故總數的7成以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占了總數的67.5%,特別是農村農用車、二輪和三輪摩托車交通事故累累頻發,這一情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關切。
建立全覆蓋的客運交通與平安交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對接長珠閩、融入珠三角、面向港澳臺、建設新信豐”發展戰略,全面落實“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扎實有效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追趕與新跨越的形勢需要。因此,盡快健全和完善農村客運交通網絡,架構和形成適應于我縣廣大農村交通特點的布局合理、管理科學、機制完善、運行有序、安全暢通、價格實惠、方便快捷和服務良好的農村客運體系,是當前構建農村平安、和諧交通的當務之急。為此,要做大做強我縣農村客運交通這塊“蛋糕”,要實現全縣農村“平安客運”的全覆蓋,我們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開發思路和做好工作:
一是按照現代“大交通”理念和科學發展要求,統籌規劃好我縣農村客運交通網絡建設,依據《信豐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規劃》,擬由縣政府組織牽頭,由縣發改委、交通運管、公安交管、安全監管、物價部門、工商稅務、公路養護、客運公司及農村鄉鎮政府等,共同對我縣客運網絡的近期發展和遠期規劃進行一次科學論證,對全縣客運網絡的延深程度、線路布局、車次安排、營運模式、管理方式、票價定位、資金投入及停候車場站建設等,開展一次深層次的理論研討,并提出切合實際的實施方案。
二是依托“平安暢通縣區”建設要求,借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契機,全面推進和完善農村道路交通設施建設,為客運安全提供必要條件。在我縣農村交通中,鄉、村級公路長達1263.9公里,占了全縣道路總里程的69.37%,由于歷史原因,這些道路在設計規格、路面質量和承載能力上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依山、傍水、臨崖、陡坡、急彎等險情路段,安全設施建設和標志標牌設置嚴重滯后,部分三級以下(含三級)低等級公路夜間不能通行客車,嚴重影響著客運交通安全,也給重特大交通事故埋下了后患。為此,各級人民政府應借助全縣“平安暢通縣區”創建和新農村建設之機,實行道路改造與新農村建設同步進行和同步發展,切實改善農村山區公路的通行條件,尤其在公路沿線學校周邊、圩場周邊和居住人群密集的自然村莊周邊,加大交通安全隱患整治力度,完善交通安全管理設施和停候車場站建設,為客運進村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
三是加大農村客運交通建設資金投入,促進農村客運交通的聯營、聯網等社會化管理。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在農村客運交通基礎設施投入上,實行由縣、鄉、村各級財政分段融資和民間融資辦法,并擬由政府建立專項管理資金;在交通運輸載體的籌措上,實行股份制經營,并允許和歡迎當地殘疾人入股和參與經營管理;在管理機制上實行由交通部門行政主管、“村村通”公司業務主抓、各客運股東實行聯營聯責和網絡化協調經營。考慮到農村客運很大程度上屬于公益性事業,而且在其實際操作中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諸如客源不均、利潤空間狹小、運輸成本走高等,建議每年由政府財政對農村客運各利益悠關方實行適當的經濟補償政策。
四是實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的深度延深,公安交警部門要加大對客運企業業主和駕駛人群的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進農村、進社區、進單位、進學校、進農戶的“五進”工作。對農民群體廣泛開展不坐違章車、不坐農用車、不坐超載車、不坐三輪摩托車、不坐殘疾人駕駛的三輪摩托車等交通安全教育活動,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經歷的農村人員的生理、心理特點,重點進行好如何正確行車及道路交通安全防護和交通事故應急的應知、應會教育。與此同時,要組織各方力量全面建立和架構“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客運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程,不斷提升農村客運交通參與人的素質,為實現全縣“平安客運”的全履蓋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和安全平臺。
五是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加大農村客運交通安全管理力度,按照“教”“治”結合、“疏”“堵”并重的方針,有利、有序和有效地開展好農村客運市場秩序整治。公安交警部門作為一支道路交通執法的主力軍,一方面,要充分應用“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聯動、綜合治理”機制,在各部門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堅決果斷取締農用車、三輪摩托車非法載客交通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黑車”地下載客營運交通違法行為,凈化農村客運交通秩序,優化客運交通環境,另一方面,又要盡心盡責協助做好農村各客運班線的業務配置和利益協調,幫助疏通客運交通管理方與被管理方及各利益悠關方的客運資源配置和經濟利益關系,對農村客運的運輸線路、班次安排、時間分布、客源統籌、票價設置、場站建設等進行力所能及的協調,精心開展業務指導,堅持以“人性化”交通執法為出發點和歸縮點,切實解決農村客運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使廣大農村農民早日走出 “坐車難”和“坐車貴”的陰霾,讓農民兄弟在“平安客運”交通中受益最大化,共同分享現代交通的平安與幸福。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