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四輪驅動,又稱全輪驅動,是指汽車前后輪都有動力,可按行駛路面狀態不同而將發動機輸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輪子上,以提高汽車的行駛能力。如果說安全生產是一條道路,社會經濟發展是行駛在上面的汽車,濱州高新區正在探索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機制創新,嘗試通過“責任制”推動政企履責,“實體制”消弭監管空白,“精細化”靶向監督管理,“安監云”大數據追蹤隱患,讓“四個制度建設”發展成應對當前形勢下安全監管工作的“四輪驅動”,進一步明晰責任,智能調控,完善應對,健全體系。
一、三方責任制。自2013年起高新區探索開展“工委委員包工業企業安全隱患整改”制度,即在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把篩選出需開展安全隱患重點整改的企業分別交由各黨工委委員進行一對一督查,全面加強黨工委、管委會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2014年,通過深化實施,開始聘請專家查隱患,探索建立了“企業自查自糾、專家現場診斷、工委領導幫扶”的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2015年,對這一制度進行科學調整,通過中介服務機構與生產經營企業簽訂第三方服務協議,與“政府買服務、專家查隱患、企業抓落實”有機結合,探索構建了“監管機構買服務、專業力量找隱患、企業落實整改治理、工委領導督導幫扶”的安全監管閉環管理。幾年來我區滾動開展隱患排查治理15輪,均取得良好成效。至此,我區“三位一體”隱患排查治理格局基本形成,通過黨政機構強化頂層設計和監督督導,第三方服務機構積極提供技術支撐,企業及時進隱患排查整改,有效落實了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使得很多“老大難”的問題“老大一抓就不難”,企業不懂的問題“專家一來就明白”,取得安全監管良好效果的同時加強了安監工作的影響力和時效性。
二、行業實體制。按照習總書記“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調整、充實區安全生產委員會,增加至29個成員單位,下設13個專業安委會,出臺了《濱州高新區部門安全生產職責規定》,明確了23個職能部門143項職責。把專業委員會工作實體化,做到有機構、有人員、有正常工作機制。根據專業委員會監管職責和任務量,健全專兼職安全生產監管科室,將責任心強、業務能力強的人員充實到安全管理科室中,13個專業委員會辦公室所在單位有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科室,平時各行業部門結合自身監管實際制定精準工作方案,針對安全生產新形勢,提煉工作重點,根據各自職責開展工作;重大活動或重要時間節點,區安委會成立聯合執法工作組,聯合專業委員會或安委會成員單位,開展資源整合、互補互促型綜合監管工作。
三、責任精準制。按照全市精細化管理“網格化、實名制、一口清”的要求,深入推行“精準治安”,全區所有建筑施工、道路運輸、重點消防單位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使用單位全部完成網格化實名制銘牌設立、備案工作,對每個生產經營單位明確屬地管理、安全生產行業管理和專業業務監管部門。調查摸底各類生產經營單位1058家,其中企業143家,事業單位23家,個體經濟組織892家,并對所有生產經營單位逐一明確了屬地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專業監管部門,建立完善覆蓋所有負有安全監管責任單位和所有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責任“網格”:轄區規模以上企業實行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明確所有崗位、所有人員安全生產責任,構建安全生產監管“內網”;在全區兩街道辦事處、重點監管部門、重點企業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外網”,把2個街道辦事處、8個安委會主要成員單位、22家重點監管企業逐個劃分入“網”,安監辦所有業務人員納入包保企業責任制,部分重點企業安排駐廠安監員進行全天候監管,并加入8名縣級領導、19名科級主要領導或黨政負責人、128名企業管理員進行對應管理,杜絕責任“空檔”和監管“盲區”。特別是針對農村安全監管具體情況復雜,政府力量薄弱,發動154個行政村全部配備了村級安全生產協管員,使得安全生產監管的觸角直達轄區最基層。
四、隱患數據制。按照全市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加快推進隱患排查信息系統“安監云”建設,篩選出轄區186家企業進行了9次培訓對接,目前納入監管企業109家,并全部完成企業基本信息采集,實現對3家工藝復雜的重點企業重點工藝的實時監控,月底還將納入10家。通過每月督促納入監管范圍的企業開展安全隱患自查自糾自報,實行企業每周至少開展一次安全隱患自查自糾自報,監管力量及時跟蹤整改。隨著時間的推移,隱患整改信息的積累,必將發揮“大數據”智能監管能力,為安全生產監管的長足、科學發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