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受國際形勢和疫情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勞動者轉崗就業以及新就業形態影響下勞動關系建立運行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影響勞動者權益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對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是各級工會組織需要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當前,工會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地方工會對勞動法律監督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勞動違法問題不敢較真碰硬;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機制建設不完善,工作規范性不夠;勞動法律監督組織沒有實現全覆蓋,監督員隊伍業務的法律素質、履職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建立協同機制、形成監督合力的局面沒有形成;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的權威性不強,受監督單位和企業整改落實缺少剛性約束,影響監督結果的落實。
基于以上問題,我們必須準確判斷形勢發展變化,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全面加強和改進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強化源頭參與。要形成從國家到地方系統完備的法律監督政策體系,使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有法可依。要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在研究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時,應當主動邀請工會參加并充分聽取其意見和建議;基層工會應充分利用民主管理、職工代表大會等手段,盡最大可能地反映職工呼聲愿望、代表職工利益訴求、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完善組織構架。不斷擴大監督組織的覆蓋面,推動基層以上工會普遍建立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或監督小組;縣級以上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可聘請人社、安監、國資、法院等部門負責人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關社會人士作為委員或顧問,參與勞動法律監督工作;各級工會組織應聘請政策水平高、法律法規熟、業務水平精、工作能力強、履職盡責好的同志,組建一支專兼職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隊伍;加強法律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在培訓的內容、方式和對象上應注重理論與實踐、定期與不定期、集中研討與業務自學三個結合,不斷提高監督員隊伍素質。
用好監督手段。推行勞動用工法治體檢等柔性手段,委派監督員、社會律師等深入用人單位,就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的合法合規性進行審查,督促違法問題整改;重點對勞動合同、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勞動安全衛生等法律法規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建立重大勞動違法事件應急處置制度,做到快速反應、提早介入;通過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規范企業勞動關系,從制度上保證職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通過運用大數據和網絡技術手段,加大勞動用工信息采集力度,整合政府有關部門關于用人單位勞動守法信息資源,凝聚線上線下互動監督合力。
建立協同機制。積極參與政府有關部門勞動用工執法活動,對發現的勞動違法線索及時提請、協助、督促政府部門處理;建立定期會商、聯合檢查、信息互通、制度對接、工作聯動機制,及時曝光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行為,提升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的社會效果;發揮工會不同層級特點和優勢,形成上下聯動、層層推進監督工作格局,實現勞動違法線索互聯、解決方法互商、處理結果互通。(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