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一共有近20畝土地。多年年前,老表兩口子接手其中的12畝地,種小麥、玉米,增加家庭收入。剩余的7.5畝地,除了半畝多是已經結果的桃樹,其他的我都種了棉花。
6年前,表弟兩口找我商量,說地不種了。于是,我把那12畝地收了回來,重啟種田、上班的生活。六年來,每個周末和節假日,只要不是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我總是天不亮就趕到老家,月上柳梢頭再回到縣城。
4塊地,村南、村西各兩塊,每兩塊地用一眼機井。好在電源就在機井旁邊,用起來很方便。在原有的基礎上,我繼續分別種了棉花、小麥、玉米、春紅薯、春花生等。一到春天,田間綠意盎然,讓人很是歡喜。
說實話,種地并不輕松,每年的麥苗返青水、夏玉米播后水、秋季小麥底墑水這三次澆水就讓我累得夠嗆。每次澆水,近百斤的水泵需要兩個人擺弄才能安放到40米深的機井中。數百米的“旱地龍”要一卷卷展開,按順序接好,然后井水再蜿蜒曲折地流到田里。
每年3月是春季小麥返青水和果樹萌芽水的最佳澆灌時節。天剛蒙蒙亮,我們就忙開了。在電的驅動下,井水通過提前鋪設好的“旱地龍”流進田里——干渴了一個冬天的小麥終于可以“喝”個痛快。
因為干旱和冬季土地凍結的原因,田間的小裂縫比較多,水流沿著麥壟一路流淌,裂縫里冒出大小不一的氣泡,并發出“咕嚕嚕”的聲音。偶爾,從與鐵锨把一般粗的洞口里會鉆出一只田鼠,它立起上半身,驚慌地四處張望。我故意舉起鐵锨,裝出要拍下去的樣子,小家伙會嚇得尖叫,而后慌不擇路地跑掉。
麥田澆了水后,不需要再進行后期打理。但是果園就不一樣了,隨著水分的揮發,要選擇合適的時機翻土耕耘,防止土壤表層干裂,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留住水分,另一方面也能防止雜草叢生。
前段時間,我通過安在農田里的監控攝像頭發現,本家一位侄子將相鄰地塊上的麥子早早收了,又播了玉米,安了水泵,不到半天就澆完了地。當天下班后,我提前聯系了收割機、播種機,并給侄子打電話說要用下水泵。一周后的一天下午,我回家查看玉米有沒有出齊苗時,發現水泵還在機井里,一問才知,其他五六家地鄰用的也都是這個水泵。在村里,這已經成為一個慣例:誰家提早安了水泵,后面的人只要打聲招呼便可接著用。
從我家村西往西直行80米,是村里的一條老河渠,中間隔著本村幾戶人家到豐收溝。5月初的時候,鎮里和村兩委協調配灌溉用水,這條近30年從未存水的河渠竟然也有1米多深的水了。
久未用河水灌溉莊稼的村里人興奮起來,有幾戶人家合伙購置了輸送水量更大的“旱地龍”。當清澈的豐收溝水流進田里的時候,大家都樂開了花。
我也用豐收溝水把農田澆了個遍,等到莊稼成熟時發現,“喝”過豐收溝水的麥穗粒子保滿比去年的更滿。
老家臨街的房子對面是一處閑置空地,長滿了榆樹、槐樹。村里年齡大的叔伯嬸子大娘時常坐在樹蔭下乘涼。每次見我開車回來,換了衣服下地干活,勞作后渾身濕透,他們都會唏噓不已:一個坐了多年辦公室的人,怎么能受得了這份累?
其實,現在種地比以前方便多了,尤其是完善新農村智能電網后澆水用電更加便捷。今冬或明春,我計劃要建一座溫室大棚,相信美好蘆老荒村溝河水灌溉的蔬菜會更翠綠、更爽口、更誘人。(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