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冬天特別冷,總是下雪。一入冬,三天兩頭下雪結(jié)霜,山路又窄,要么捂厚厚一層雪,踩過去腳印留下的深坑潔白如新;要么艷陽高照,沿路融化出一道水痕,融化后再結(jié)冰,熒光透亮,滑得要命,踩上去就打趔趄。手指和耳朵經(jīng)常被凍得通紅腫脹,腳也皸裂得長口子短口子不能行走自如。
那時候過冬天,村前村后的女孩子都有必備的三件套——四方圍巾、棉袖筒和棉窩窩。
數(shù)九前,母親早早就趕集去,買回來三條四方圍巾,藍色的給她,綠色的給我,大紅的給妹妹。這種針織圍巾六十厘米長,大多是純色的,沒有圖案。戴時將圍巾對角折起變成一個三角形,頂?shù)筋^上,兩個角沿鬢角繞到耳后,再拉下來在下巴處打結(jié),三角正好遮住頭頂后腦勺和脖頸,特別暖和。不戴時,圍巾順勢從頭頂捋下去堆到脖頸上也很舒服,剛好跟棉襖搭配,也可作為冬天穿搭的裝飾。
第二件寶物就是棉袖筒。這是冬季暖手的好物件。那時候很少有手套,偶爾見到的也是汽車司機或生產(chǎn)工人戴的純白棉線手套,拆了用其線可織成襪子或勾成假領子,襯在像樣點的外衣領里,既好看又耐臟。袖筒是奶奶找了碎布,剪成三角形,一針一線拼成布塊,再估摸寬窄長短剪好尺寸,配上里襯,填上棉花做成的。袖筒比棉襖袖子窄一些,也薄一些。冬天出門時,把袖筒從手上套進去,跟棉襖袖口接起來,差不多半個手掌就蓋住了,只留著五根手指干活自如。閑著沒事或更冷了,就把袖筒拽出來一些。雙手被袖筒包裹著,手心里汗津津的,生出更多溫暖。
第三件寶貝要數(shù)棉窩窩。棉窩窩就是棉鞋。每到下雪時,孩子們幾乎是人人一雙。棉窩窩做工講究,用黑色條絨布做鞋面、純白色線疙瘩做鞋底。做棉窩窩是一項大工程,母親早早納好鞋底,橫豎成行的線疙瘩防滑又美觀;打好褙子鋪到熱炕上烘干,趁空閑了,剪好鞋樣就能動工。棉窩窩的鞋幫由兩塊組成,鞋面從正前方對稱一分為二,各自用黑色斜紋布鑲了邊,又縫到一起。鞋面正中間豎起兩道縫合精致的梁,再用黑布條滾一個圓棱紐帶,以此在鞋口處打個結(jié)。鞋口緊湊了,棉鞋也就有了立體感。鞋幫和鞋底的里襯一般使用白羊肚毛巾或者洋花布,里面絮上新棉花。講究人做棉窩窩,绱鞋面時都采取窩幫绱法,針腳藏在鞋幫里面,類似時興的尖頭皮鞋,看不見鞋面與鞋底縫合的痕跡。棉窩窩做好后,要給鞋里塞滿濕布條定型。母親通常會拿針線笸籮里的錐把兒在靠腳后跟處的鞋口來回捋捋,免得硌腳。
過去,學校沒有像樣的取暖爐,大家全憑課間跺腳取暖。冬天腳極易皸裂,早上起來下地都困難,更別說跺腳了。腳一跺鉆心地疼,甚至還會流出血粘到襪子上。穿上棉窩窩,腳就暖和多了。
那時候冬天雖冷,但有了這三件套,不知不覺就在打打鬧鬧的上學路上和活蹦亂跳的放學途中迎來了春天。(王帥)
安全文化網(wǎng)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