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筑堤防洪到精細管理,從生態保護到綠色發展,博愛河務局堅持以“管”字為基、“融”字搭橋、“網”字助力,上下齊心,奮楫爭先,書寫著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時代答卷。如今的博愛沁河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防洪工程已成為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態新地標”。
“管”字為基 精細管理出新彩
運籌于帷幄,謀定而后動。該局以工程安全運行為核心,認真分析工程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科學謀劃,精心布局,先后召開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治黃一線“三基四化”建設、“零缺陷”管理等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工程管理各項工作,為工程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明晰路徑。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該局以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為抓手,以強化工程管理為切入點,以“第一次將正確的事情做正確”為核心,牢固樹立零缺陷管理理念,成立零缺陷管理團隊。堅持整一段、成一段、靚一段,重點管好“一土、一石、一草、一樹、一路、一邊界”等關鍵環節,嚴抓堤坡整修、界埂整修、備防石整修、草皮更新、樹木養護、害堤動物防治等基礎性工作。高標準打造10處堤防示范段,提質靚化留村、大小巖、白馬溝險工,推動工程精細管理串點成線、連線成面。
持續開展工程安全普查、巡查、檢查,實行月檢查、月評比、月通報常態化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質量過關,消除工程隱患。堅持“植管并重”,扎實推進植樹綠化,建成防浪林、行道林、護堤林為一體的生物防護體系,筑牢綠色防護屏障。
如今,博愛河務局防洪工程堤坡平順、堤頂整潔、設施完好、管理規范,工程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轄區內堤防、險工等10處工程全部通過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省局評價,在2023年河南河務局工程管理年終考核中獲得第三名的優異成績,以工程管理新面貌、新成效交出高質量發展的“硬核”答卷。
“融”字搭橋 文化助力展新顏
博愛河務局高度重視工程歷史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堅持以工程塑形,以文化賦魂,深入推進治黃工程與黃河文化融合建設,探索出一條保護傳承弘揚工程文化的新路徑。
積極融入上級“黃河文化千里研學之旅”大局,依托自身優勢和沁河特色,精心打造工程文化宣傳陣地,在重點節點樹立地標,形成“一段一景,十里不同色”的沁河景觀。以“小景點”嵌入“大工程”,打造工程托底、文化增彩的生態堤防,先后建成丹河口文化苑、留村閘生態苑、白馬溝閘遺址文化苑等,打造出一批反映時代精神、歷史事件、人文底蘊的精品防洪工程。
結合沿河地方發展,打造西王賀、武閣寨共建示范段,工程管理“難點”變“亮點”,進一步提升了工程品位,塑造防洪工程與沿岸居民生活一體化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網”字助力 創新發展繪新篇
博愛河務局以“三基四化”建設為契機,結合“一區塊一特色,一空間一精品”的創建思路,高起點編制創建規劃,集中優勢力量全面建設白馬溝工程管理班,改善班組基礎設施,實現“五級四線”全覆蓋,有效提升一線班組整體管理水平,在2023年河南河務局“三基四化”建設考核中取得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該局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總體要求,注重信息化與工程管理的深度融合,搭建博愛沁河保護治理現代化綜合管理平臺。建成38處視頻監控點,5處自動語音喊話報警系統,多次勸離河邊垂釣、河灘戲水、夜間游玩等行為;“壩岸監測預警系統”全新上線,實現對河道工程險情全天候實時監測預警;9處堤頂智能限高設施實現對堤防工程安全的防護。配備1臺遙控履帶式割草機、2臺輪式乘坐型割草機,自主研發新型割草機具,極大減少了草皮養護時間和人力物力成本,維護了良好的工程面貌。充分運用“河務通APP+無人機”的方式,構建起全方位、無死角巡查體系,實現工程監管的智能化、立體化,有效保障了工程實體安全,工程監測、巡查等治黃現代化業務能力水平顯著提高。
往昔已展千重景,明朝更進百尺竿。立足新的起點,博愛河務局將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持續提升工程標準化管理水平,以實際行動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楊柳 李康)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