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意味著冬季冰霜減少,開始進入春意萌動、水波蕩漾、生機盎然的春季。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氣候差異明顯,各地自然節(jié)律不一。以北回歸線為界,南方出現(xiàn)早春氣息。農民開始耕耘土地,插種稻秧,一派“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的春耕景象。“立春開始后,遍地耕牛走”的諺語,就是當時最形象的寫照。
但對皖北的鄉(xiāng)下農村來說,立春只是唱響了春天的序曲,萬物尚未完全復蘇,還處于萬物閉藏的時節(jié)。在此期間,又迎來國人最為看重的節(jié)日——春節(jié)。春節(jié)期間,家人團聚、走親訪友,敘鄉(xiāng)情、品美食,享受著一年當中最難得的悠閑時光。
茶余飯后,農人聚集在街頭巷尾,揮動雙臂,敲鑼打鼓,沉浸在濃郁的節(jié)日氣氛中。伴隨著喧天的鑼鼓聲,任憑心中向往幸福生活的期盼在天空回蕩。
敲敲打打中,農人耍社火的念頭油然而生。耍社火不僅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民間藝術,更是一種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精神寄托。耍社火的消息一經傳出,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設在麥田邊的社火場地,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立春的具體日子,每年都不是固定的。有時在五九末尾那天,有時在六九開頭那天。就是這細微的差異,在科技不發(fā)達、靠天吃飯的年代,竟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春打五九尾,家家邁不開腿。”“春打五九尾,叫花子噘了嘴。”立春如果在五九末尾出現(xiàn),則可能意味著當年冬天將會延長,春天到來后會出現(xiàn)持續(xù)的低溫天氣,嚴重影響麥子的正常分蘗。等到麥子起身長高的時候,田地單位面積里的株數(shù)就會減少,小麥的產量自然會大幅度降低。“春打六九頭,農人不用愁。”立春如果在六九頭一天,則預示著當年氣溫能正常升高,麥子也能如期分蘗,莊稼長勢良好,會是一個豐收年,人們就能過上吃喝不愁的日子。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農民早已樹立了科學種田的意識,不再完全依據(jù)經驗,而是通過學習農業(yè)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講究科學管理,根據(jù)氣候變化,最大限度做到趨利避害。
人勤春來早。在這萬象更新的春天里,農人們不負春光,未雨綢繆,根據(jù)小麥的生長情況,適時進行春灌、施肥、除草,給小麥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條件,將來有一個好的收成,生活將越來越美好。(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