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安區扎實做好基層防汛抗旱應急能力
為進一步強化鄉、村兩級水旱災害的應對能力,夯實基層防災減災基礎,義安區積極行動,選定胥壩鄉、東聯鎮和鐘鳴鎮作為試點鄉鎮,全面推進基層防汛抗旱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盡管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涉及鄉鎮、村、人員及資金等多個方面,實施難度較大,但在各級共同努力下,去年區防辦圓滿完成了全區標準化建設試點任務,今年區防辦提前部署,積極謀劃,從四個方面做好全區標準化建設工作。
“量化”標準。區防辦基于以往防汛抗旱工作的實踐經驗,為各項工作設定了明確的數量指標。例如,對鄉鎮和村級培訓演練的次數、宣傳的方式方法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對防汛抗旱物資倉庫的面積、儲備物資的種類和數量也進行了明確規定。這種量化指標的設定,不僅讓基層單位的工作目標更加明確,也為工作效果的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
“細化”措施。區防辦針對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籠統、模糊之處進行了深入細化。比如,對于極端天氣下的“三停”措施,過去只是在預案中有所提及,缺乏具體操作方案。現在,區防辦要求各鄉鎮細化相關措施,按照各自權限,建立重點部位的“關停撤”機制,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有序地采取應對措施。同時,在防汛物資儲備方面,區防辦也從過去的簡單要求轉變為制定詳細的防汛物資儲備指南,明確儲備定額和物資種類,確保儲備工作更加科學、規范。
“強化”行動。區防辦在原有基礎上,對防汛抗旱能力進行了全面提升。例如,在防汛物資儲備方面,區防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配備大型應急設備,如汽(柴)油發電機、排水泵等,以增強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對于暴雨洪澇災害易發、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要求要配備衛星通信設備等先進工具,確保信息暢通無阻。在防汛應急搶險隊伍建設方面,從過去的30人標準提升至不少于50人,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更大規模的災害事件。
“優化”方法。在推進標準化建設的過程中,區防辦始終注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提升。一方面,區防辦根據各鄉鎮的實際情況,科學規劃防汛抗旱物資和應急設備的布局,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快速調用、有效應對。另一方面,區防辦積極推動信息化建設,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區防辦實現了對防汛抗旱工作的實時監測、預警和調度,提高了應急響應的速度和準確性。
通過基層防汛抗旱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區防辦不僅提升了基層單位的災害應對能力,也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牢了堅固防線。未來,區防辦將繼續深化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為構建更加安全、穩定的基層防災減災體系貢獻力量。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