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工作一晃已有40多年,回顧往昔,無論身在何處,居何職,謀何位,我察覺到自己身上永遠有像父親一樣“老鄉鎮”的影子,內心也一直秉持著父親要求的“勤儉持家、尚學進取、誠懇待人、感恩社會”的觀念。這種風格品質,也成為父親這位“老鄉鎮”的至誠家風、諄諄家教、諍言家訓,教育我健康成長,啟迪我燦爛人生,引領我一路前行。
父親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的農村大隊干部、六七十年代初的人民公社干部、八九十年代的基層鄉鎮干部,可以說“老鄉鎮”是父親那一代農村基層干部最為貼切的美譽和至誠至深的褒獎。
記得老家房子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傳統的土木泥瓦結構,二間二弄100多平方米,是在祖父手上建造,父親全程參與的。每每說到建房,父親還時常向我們嘮叨回憶以前自己去田埂上伐木、肩抬背杠、挖沙挑泥、搬石運木的場景,這種艱辛貧苦只有融入其中的當事人才能有切身體會。后來,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環境的改善擺上議事日程。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分家后的父親又擴建了一間房子,并在屋后又相連搭建了兩間廚房和雜物間,自此一家人的日常居所更為寬敞,生活環境有了極大的改變。
老家房子大門門匾上書挑著“勤儉建國”四個黑體大字,我想應當是與當時政治大環境相適應的,國家正從大躍進建設中走出來,百廢待興、勤儉建國成為全國上下各民族同胞的共識。當然“勤儉建國”那是大家,作為小家,就要講“勤儉持家”了,父母也正是在生活上處處講求“勤儉”,時時節衣縮食,才讓處于那個時代的我們一家能做到衣食無憂,生活艱辛卻安穩度日。
父親曾是張祠堂小學的學生,正就讀小學的父親,當時因家中突遭變故而過早肄業,這也成為父親一件終身憾事,而與父親同班同年級的同學校友,繼續學業后,大都學有所得,成就了一番事業,甚至有的成為省(部)級領導干部。父親練就一手好字,無論是毛筆,還是鋼筆。那時每年春節,老家鄰里鄉親的春聯,大多是父親提筆書寫的,父親書寫的字筆法自然、蒼勁有力,字如其人,剛正不阿。當然父親一手好字,我們兄弟倆未能得到“真傳”,與父親相比只覺得自愧不如、相形見絀了。
如今每每回想往事,最讓我感謝的還是父親讓我在少年時代就能早早地看書讀報,放眼世界、品味人生。記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由于父親是大隊干部,家中早早就有了《參考消息》和《阜陽日報》,以及《紅旗》雜志。那時的《安徽日報》《參考消息》都還是4開4版,特別是《安徽日報》頭版的右上角經常刊發毛主席語錄,那可是指引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光輝思想和不滅明燈。那時報紙的版面有要聞版、地方新聞版,以及文化生活等副刊專刊版,報紙的排版也比較死板,中規中矩,少有插圖和圖片新聞,報紙用的也都是新五號字。報上報道的新聞出現頻率最高的都是新鮮的事,另外就是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古巴、阿爾巴尼亞、朝鮮、老撾等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新聞,以及柬埔寨紅色高棉最新戰況和阿拉法特領導的巴解組織的相關新聞報道居多,這些國家新聞可謂是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成為當時中國重點關注的國際新聞報道。關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末南疆戰事,我就是每天看著《安徽日報》,了解安徽的情況,了解每天安徽新鮮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父親又訂閱了《大眾電影》《家庭》《遼寧青》雜志,為我們兄弟倆訂閱了《中學生》雜志。特別是《大眾電影》,讓我早早知道了電影界最高層面最高榮譽的雙獎“百花獎”和“金雞獎”,了解和觀看了獲得“百花獎”和“金雞獎”的影片《傳奇》《人到中年》《人生》《小花》《高山下的花環》《牧馬人》等影片,更熟知了那個年代知名影星:張瑜、李秀明、龔雪、潘虹、劉曉慶、陳沖、斯琴高娃、王心剛、周里京、張豐毅、朱時茂、唐國強等等,并一度成為他們的影迷粉絲。而與《中學生》雜志的遇見對我來說是適逢其時,雜志對我平時的學習幫助很大,使我受益良多。我從中了解到了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詩作《和董傳留別》中的名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至今還讓我念念不忘。曾經有一次我還壯著膽子給《中學生》雜志社投過一次稿,不過那時的我既不懂得怎樣寫稿,也不懂得怎樣投稿,況且當時自己寫的字也全是一連串“雞腳爬”,可想而知那時的投稿權當是無知少年的一次激情沖動,平添編輯眼里的一次“笑料”。
在那個缺少廣播電視和文化娛樂的時代,這些報刊雜志成為我最為營養的精神食糧、了解外面世界最好的窗口,也成為我兄弟姐妹多人生教育不開口的啟蒙老師,它讓我學得知識比同齡人早,也比同齡人多,了解了更多外面的世界,思想也更比同齡人活躍。因此,父親堅持的作為老鄉鎮“尚學進取”的家風,也從小在我頭腦中潛移默化地扎下根來,繼而傳承發揚。
父親為人非常平和,做事極為認真,待人尤其誠懇。幾十年工作始終默默無聞、甘于奉獻,工作業績卻是扎扎實實、可圈可點,無論單位安排什么工作,父親都是堅決服從,干一行愛一行,干一件成一件,家中那些早已發黃的眾多“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獎狀和榮譽證書,以及各種刻有各類表彰榮譽的杯杯罐罐,既是對父親過往工作的肯定,也是他一生勤勉的真實寫照。父親教育我怎么做人,也教育了我如何做事。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中,“老鄉鎮”的家風哺育我默默成長、讓我勵志成才,并走向成熟。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如今的我不僅傳承了父親創下的家風,牢記父親的家訓,延續父親的家教,更傳承了父親的事業,讓自己哥哥弟弟們也有了一段倍感珍惜的在鄉鎮工作二十多年的光輝歲月。
“勤儉持家、尚學進取、誠懇待人、感恩社會”,父親“老鄉鎮”的那種精神品質、淳樸家風,曾經照亮我的過去,也照亮我的將來,指引我的前程,點綴我的人生,催我奮進,激勵我前行,引領我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前行……(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下一篇:電力人需要什么樣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