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夏季高溫達到40度左右,伴隨著的是一起起高溫中暑事故,讓人們措手不及,高溫中暑事故預防,敲響高溫施工安全的警鐘。以下是高溫中暑需要做的預防工作。
一、中暑特征:
中暑常發生在高溫和濕度較大的以及有限的空間作業環境中,是以體溫調節中樞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傷失過多為特征的疾病。根據發病的機制和臨床表現不同,通常將中暑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日射病。上述三種情況可順序發展,交叉重疊。
高溫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下由于熱平衡或水鹽代謝紊亂等而引起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或心血管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大多由溫度高、勞動強度大、時間長、高血壓及心臟病弱體質對于熱不適應、疲勞又無防暑降溫措施等引起中暑。
中暑表現特征是頭痛、頭暈、胸悶、惡心、心慌、口渴、多汗、乏力、體溫迅速升高。血壓下降、脈搏快而細,以至于出現昏迷休克或抽搐癥狀。
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重度中暑:
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和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身體及時補充水分或鹽分,短時間可以恢復正常。
輕度中暑時出現頭暈、胸悶、心悸、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升高。若及時采取降溫措施,身體可以恢復正常。
重度中暑表現為大量出汗,血壓下降昏厥、肌肉痙攣、發生意識障礙、昏迷、體溫高燒可達40度等。重度中暑又分為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熱射病。
熱痙攣多發生大量出汗、飲水多而鹽分補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鈉濃度急速明顯降低時。這類中暑發生時肌肉會突然出現陣發性的痙攣疼痛。
熱衰竭多發生于老年人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溫的人,主要癥狀為頭暈、 頭痛、心慌、口渴、惡心、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昏厥或神志模糊。
日射病是直接在烈日暴曬下,強烈的日光穿透頭部及顱骨引起腦細胞受損,造成腦組織充血、水腫。導致昏迷、抽搐癥狀。
熱射病指在高溫環境中從事勞動強度大時間長、身體產熱過多加之散熱不足,使體溫急劇升高。血壓下降、昏厥或神志模糊。嚴重者可產生腦水腫、肺水腫、心力衰竭等。
對中暑患者及時進行對癥處理,一般可很快恢復。務必使患者迅速脫離高溫環境,轉移到通風良好的地方平臥休息,喝含鹽清涼飲料,必要時靜脈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
二、中暑現場急救有以下幾點措施:
1、轉移:讓患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轉移到通風、陰涼、干燥的地方。使其平躺解開衣扣,松開或脫去衣服。
2、降溫:采取物理降溫,頭部冷敷毛巾,也可以使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進行全身擦拭。然后使用電扇降溫,直至體溫降低到38度才停止降溫。
3、補水:當患者意識尚清醒,可給含鹽清涼飲料補水,但不要大量補水。大量補水很容易引起腹痛、嘔吐等癥狀。
4、促醒:當病人失去知覺,就要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使其蘇醒。當病人呼吸停止,就要進行人工呼吸。
5、轉送:對于重癥中暑病人,必須及時轉送醫院救治。撥打120電話,搬運病人使用擔架,有條件用冰袋置于患者額頭、枕后、胸口、肘窩及大腿根部。積極進行物理降溫,保護大腦、心肺等重要器官。
三、切實做好高溫中暑預防措施:
1、在高溫環境下,白天作業,首先應采取“抓兩頭,避中間”的施工措施,就是利用早晚天氣涼爽時間上班,中午充分休息,避開高溫時間段。避免長時間在日光中暴曬,合理搭配身體需要的營養。嚴格控制加班加點時間、嚴禁連續高溫作業。
2、企業或項目部應為高溫環境下的作業人員配備必要的防暑降溫物品、配備龍虎人丹、風油精、十滴水、清涼油等藥品、發放含鹽的清涼飲料。一些水果如西瓜也對防暑降溫起著很好的作用。
3、當作業人員在高溫環境下有限的空間作業時,除必要的飲料之外,必須采取保持通風措施,基坑下或安裝容器內有限空間作業還必須設立監護人。
4、要保持足夠的睡眠時間,夜晚少去或長時間泡網吧,不長時間玩手機游戲,避免身體疲勞,身體保持充沛的精力。不超負荷作業。
5、施工現場設置茶棚,配備綠豆湯、冰汽水清涼飲料。
6、連續高溫期間,職工宿舍要配備空調設施,為職工提供良好的降溫條件,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7、加強對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檢查,對于有高血壓、心臟病、肺病等不適于高溫環境的高強度作業的人員,可以調離或轉崗。
8、加強對工地現場食堂衛生安全大檢查,有必要請衛生防疫部門參與檢查,防止與高溫中暑有關的食物中毒事故發生,做好滅蚊滅鼠滅蟑螂工作,防止腸道傳染疾病。
9、積極開展防暑降溫慣宣活動,向作業人員發放高溫預防中暑的知識手冊。對作業人員開展高溫預防中暑的教育培訓。
10、項目部施工現場應設立應急救援倉庫,配備好急需的防暑降溫應急物資、藥物、擔架、氧氣袋、冰塊等。對于超過千人以上的施工工程,現場應與醫院掛鉤,由醫院派駐現場醫務人員,共同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總之,以上是關于預防高溫中暑的幾點建議措施,根本目的是保證施工現場作業人員的安全,我們要走出“中暑不可怕,冷水沖一沖”就好的誤區。從多方面、多角度,為高溫環境下的作業人員著想,嚴防中暑事故發生,創造平安工地。(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
下一篇:廉潔之風為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