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深化提升國有企業改革水平不僅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有效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譜寫國資國企新篇章的關鍵一招。
持續完善國有企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關乎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高低。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發揮國有企業在新型舉國體制中的骨干支撐作用,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步伐,積極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一是強化示范引領。國有企業要在創新鏈中把舵領航,超前布局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創新資源要素,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在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產業升級上彰顯國有企業的責任擔當。二是健全激勵機制。秉持“讓價值創造者分享價值”的理念,采用項目跟投、超額利潤分享、科研成果收益分享等舉措,以鮮明導向加大對于科技骨干人員的激勵力度,對創新性偏差、探索性失誤建立容錯試錯機制,激發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是優化創新生態。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國有企業持續深化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通過課題項目對接、企校雙師培養、共建聯合創新中心等方式,發揮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深厚底蘊和企業在產業化應用方面的豐富經驗,促進科技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并快速落地轉化。
堅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兩端”發力。國有企業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力軍,必須守牢實體經濟根基,堅持搶先布局產業新賽道與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協同發力,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千方百計”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陣地,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國有企業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制造、未來信息等未來產業,靈活運用并購重組、上市融資、產業協同、聯合攻關等方式快速進入,搶占先發優勢。針對部分產業成長必經的“戰略虧損期”,以審慎包容的態度穩步推進風險投資,著眼長遠發展“耐心資本”,為產業壯大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想方設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國有企業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圍繞傳統行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共性難題,率先搭建集團級數字技術賦能平臺,探索開發更多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的“AI+”應用,加速輸出一批行業內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攜手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共建數字化轉型協同生態系統,為建設制造強國、數字中國貢獻更大力量。
推動重組整合實現要素暢通流動。國企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是能否打破長期固化的利益格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企業效益的最大化。國資國企要奮力下好重組整合的“先手棋”,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一是聚焦使命任務,進行戰略性重組。緊扣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這個總要求,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遵循國企改革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實現資產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確保重大領域產業鏈完整和供應鏈安全。二是突出主責主業,推進專業化整合。按照“一業一企、一企一業”的原則,堅持一項主業突出集中在一家企業,一家企業心無旁騖地專攻一項主業,對內部資源“應整盡整”“應合盡合”,避免重復投資和同質化競爭,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三是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清理低效無效資產。要勇于跨越傳統觀念的桎梏,破除既得利益的束縛,對所有需要劃轉的資產進行分類梳理,針對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僵尸企業”,以更大決心、更實舉措進行清理處置,釋放被占用的資源要素,達到“瘦身強體”的效果。
形神兼備深化市場化機制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市場化改革“形神兼備”的關鍵在于著力推動相關制度機制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優不優”轉變,讓國有企業真正按照市場化機制運行,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活力動力。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框架下,發揮國有企業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厘清優化“兩會一層”,進一步明晰黨委會與董事會、經理層等治理主體的權責邊界,確保決策科學民主、執行高效有力。二是建立健全市場化用工機制。采取符合人性規律和市場規律的價值創造激勵舉措,推動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提質擴面、剛性兌現,推行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等現代企業用工制度,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三是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目標的指引下,清理和廢除妨礙國民經濟循環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確保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發展無止境,改革不停步。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應始終心懷“國之大者”,注重國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一以貫之地以更大力度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實現國資國企面貌的根本性改變,為我國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積極貢獻。(王帥)
安全文化網 m.zltai.com上一篇:臺前河務局積極響應全民健身活動
下一篇:平淡生活也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