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吃海鮮 蒸煮最安全
食前處理:
海魚
吃前一定要洗凈,去凈鱗、腮及內臟,無鱗魚可用刀刮去表皮上的污膩部分,因為這些部位往往是海魚中污染成分的聚集地。
貝類
煮食前,應用清水將外殼洗擦干凈,并浸養在清水中7-8小時,這樣,貝類體內的泥、沙及其他臟東西就會吐出來。
蝦蟹
清洗并挑去蝦線等臟物,或用鹽漬法,即用飽和鹽水浸泡數小時后晾曬,食前用清水浸泡清洗后烹制。
鮮海蜇
新鮮的海蜇含水多,皮體較厚,還含有毒素,需用食鹽加明礬鹽漬3次,使鮮海蜇脫水3次,才能讓毒素隨水排盡。經以上處理后可食用。或者清洗干凈,用醋浸15分鐘,然后熱水焯(100℃沸水中焯數分鐘)。
干貨
海鮮產品在干制的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致癌物,食用蝦米、蝦皮、魚干前最好用水煮15-20分鐘再撈出烹調食用,將湯倒掉不喝。
最佳做法:
高溫加熱
細菌大都很怕加熱,所以烹制海鮮,一般用急火餾炒幾分鐘即可安全,螃蟹、貝類等有硬殼的,則必須加熱徹底,一般需煮、蒸30分鐘才可食(加熱溫度至少100℃)。
與姜、醋、蒜同食
海產品性味寒涼,姜性熱,與海產品同食可中和寒性,以防身體不適。而生蒜、食醋本身有著很好的殺菌作用,對于海產品中的一些殘留的有害細菌也起到了一定殺除作用。
酥制
將魚做成酥魚后,魚骨、魚刺就變得酥軟可口,連骨帶肉一起吃,不僅味道鮮美,還可提供多種必需氨基酸,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及礦物質等,特別是魚骨中的鈣是其他食品所不能及的。
不當制法:
生吃
生鮮海產中往往含有細菌和毒素,生吃易造成食物中毒,而且海魚中含有較多的組氨酸,鮮食還極易導致過敏。
熏烤
熏烤的溫度往往達不到海鮮殺菌的要求,而且只是將表面的細菌殺死,中心部分還是存在蟲卵。
涮食
為求材料鮮嫩,火鍋涮食時間極短,而半生不熟的海產品中,寄生的蟲卵不能被殺死,食用后被感染的幾率高。
腌漬
用糟鹵、醬油、燒酒等腌制或熗制海鮮,不具備殺滅海鮮中細菌的功能,即使腌制24小時后仍有部分蟲卵存活,這樣制法的海鮮幾乎等同于生吃,對健康不利。
食用海鮮四禁忌
不能與大量維生素C同食
蝦、蟹等甲殼類海鮮品中含有一定的高濃度“五價砷”,其本身對人體無害,但同時服用大量維生素C
時,“五價砷”會轉化成“三價砷”(即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會導致急性砷中毒嚴重者還會危及生命。
不能與寒涼食物同食
海鮮本性寒涼,最好在食用時避免與一些寒涼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黃瓜等蔬菜,飯后也不應該馬上飲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這樣的冰鎮飲品,還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導致身體不適。
不能與啤酒、紅葡萄酒同食
食用海鮮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從而引發痛風。尿酸過多,會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中,從而引起關節和軟組織發炎。
哪些人不宜吃海鮮
血脂偏高的人:螺貝蟹類,尤其是蟹黃,存在著很高的膽固醇含量,膽固醇和血脂偏高的人們應該注意少吃或者不吃這類的海產品。
關節炎、痛
風患者:海參、海魚、海帶、海菜等海產品中,含有較多的嘌呤,患者常食將加重病情。
出血性疾病患者: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海魚,因為魚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癥狀。
肝硬化患者:肝臟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魚、青魚、金槍魚等,會使病情急劇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上一篇:豬肉有害人體健康新發現
下一篇:喝牛奶的十大認識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