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道路交通事故情況非常嚴峻,是全世界道路交通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萬車死亡率僅次于印度。如何防范道路交通事故,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損失嚴重
道路交通事故不僅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而且在社會和經濟發展方面也帶來很大損失。據統計,每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5180億美元,其中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為650億美元,經濟發達、機動車保有量較高國家的經濟損失為4530億美元。
世界銀行研究結果發現,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在1%到3%之間。從對有關國家的統計結果看,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NP的比重,發展中國家為1%,轉型國家為1.5%,發達國家為2%。按發展中國家經濟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1%來計算,我國1999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失約為804億元人民幣。
據保守估算,到2010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將達到100萬人,2020年將達到120萬人。專家預測,全球道路交通事故將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發達國家的道路交通死亡人數將逐年下降,并且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發展中國家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將會持續上升,亞洲個別國家增長速度在減緩。
發達國家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呈下降趨勢,10年間死亡人數下降了10%。澳大利亞、法國、德國、荷蘭、英國等國下降幅度很大,1970年至1999年,澳大利亞的10萬人死亡率從30.4下降到9.3,萬車死亡率從8.0下降到1.5。
工業發達國家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呈現下降趨勢,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調整了道路交通管理模式,頒布了一系列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制定道路交通安全計劃等。
安全投入有助于改善道路交通情況。資料顯示,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道路交通方面的安全記錄很差,死亡人數一度飆升了80%,但是隨著大量的安全投入,到70年代死亡人數下降了50%。
事實說明,在車輛增加的時候,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如培訓、道路改造、加強執法、提高車輛質量等就可以把死亡人數降下來。
1995年我國每千人擁有機動車為23輛;到2000年,約為70輛,其中汽車11.5輛,這說明我國機動車數量在迅速上升。但同一時期,我國萬車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
如何防范
(一) 強化對駕駛員的培訓和證照管理
第一,強化對駕駛員的培訓。駕駛員的素質對提高交通安全水平至關重要,80%左右的交通事故與駕駛員有直接關系或間接關系。對駕駛員進行培訓,主要是提高駕駛員技能和危險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改變其不良行為,讓他們了解道路交通事故的后果及嚴重性。
第二,加強對駕駛人員的路上管理,防止違章行駛。
第三,建立全國統一的機動車輛和駕駛員管理信息系統,形成網絡,以便執法人員能夠及時、準確地進行處罰。
(二)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動態監控
第一,采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監控。研究表明,36%的道路交通事故是由于超速造成的,13%的事故是由于疲勞開車造成的。交通警察的強有力執法是改進駕駛員行為的主要手段,通過智能監控技術使駕駛員了解在“所有的時間、所有的地方”都遵守交通規則是免受處罰的最好辦法。
第二,采用違章記分制處罰辦法。對于違反道路安全規定的駕駛人員進行處罰記分,達到一定分值后,即暫扣駕駛執照,待參加系統理論學習和新的測試合格后,才能拿回執照。
第三,提高路上超載車輛的檢測技術,通過設置車速自動檢測儀,并安裝數字攝像機及新的車速測量儀控制事故。
第四,集中整治車輛超載等嚴重違章行為,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儀器裝備和監控手段。
(三)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狀況
改進道路狀況是減少道路事故很重要的因素。研究發現,每年投入1億元就可以減少2個人死亡,在一些事故多發地段,同樣投入1億元,每年可少死亡20人。因此,針對一些事故多發地段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加大公路安全設施的投入,改善通行環境,建立并完善道路交通監控系統、通信系統和救援服務系統等,可以有效地減少事故。
(四)采用新技術,減少人為誤操作
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改進駕駛員操作行為,如采用智能運輸系統(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s)可保持車輛之間的安全距離,確保車輛不超速,控制車輛在所限定的車道上行駛及在滑濕路面上保持平穩行駛,并可防止駕駛員疲勞駕駛。
(五)建立道路交通防范機制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加強監控,加大安全投入,依靠科技,在車輛增加的同時,事故是可以降下來的。所以只要我們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各負其責、綜合治理”的原則,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就能夠盡快建立健全預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長效機制,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安全暢通的道路交通環境。
劉強
摘自《中國安全生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