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按我國歷法,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侯,端午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相鄰,重五之日,正值春夏交替,暑熱甚重。端午節的民間習俗很多,諸如用艾蒿、菖蒲沐浴,喝雄黃酒,以達到驅蚊、祛暑、辟邪的功效,這些往往都和氣候和保健有關。
端午節一般出現在每年的五月下旬以后,此時正是氣候意義上的夏季的開始,日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0度左右,日照不強,氣象條件上有利于各類傳染病的流行。端午“插懸艾葉”,可以有效地驅毒除瘟。據藥理學證明,艾葉對多種細菌有殺滅或抑制作用。涂灑雄黃酒同樣有此功效。按照氣候規律,端午前后,我國南方許多地區步入梅雨季節,此時不僅氣溫較高,空氣相對濕度較大,而風速則較小,氣候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