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炭疽病基本知識
1.什么是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桿菌引起的一種人與動物共患的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
2.炭疽病主要易感動物
易感染動物主要是牛、馬、羊、驢等草食動物。人類主要通過接觸患病的牲畜,進食感染本病牲畜肉類,吸入含有該菌的塵埃,以及接觸污染的皮毛等畜 產品而感染患病。人感染炭疽桿菌的臨床病型有皮膚炭疽、腸炭疽、肺炭疽及炭疽性腦膜炎等。皮膚型易診斷治療,肺炭疽、炭疽腦膜炎及腸炭疽診斷困難,癥狀嚴 重,死亡率高。
3.炭疽流行特點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畜,當患畜處于菌血癥時,可通過糞便、尿、唾液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菌,如尸體處理不當,造成大量菌散播周圍環境污染土壤、水源或牧場,尤其形成芽孢后可能成為長久的疫源地。
感染途徑主要通過采食污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感染,經呼吸道和吸血昆蟲感染的可能性也存在。人的感染主要發生于與動物和畜產品接觸較多的人 員,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干旱、多雨、洪水澇積、吸血昆蟲多都是促進炭疽病爆發的因素。例如干旱季節,地面草短,放牧時易易接近受污染的土壤;大雨洪水泛 濫,易使沉積在土壤中的芽孢泛起,并隨水流擴大污染范圍,7-9月是炭疽發病的高峰期。從外疫區輸入病畜產品,如骨粉、皮革、羊毛等也常引起本病的爆發。
4.炭疽致病性及危害
炭疽桿菌的莢膜與炭疽毒素是主要的致病物質。莢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有利于細菌在機體組織內繁殖與擴散。炭疽毒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直接損傷微血管 的內皮細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環血量不足,微循環灌注量明顯減少,血液呈高凝狀態,易形成感染性休克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1)對動物的致病性
主要引起草食動物感染發病,通常多發生于春、夏季節,主要是在被污染的牧場上攝食含炭疽桿菌芽孢的的飼料、飲水而發生,牛羊最易感,馬豬次之。炭疽桿菌進入易感動物體內隨淋巴進入血流繁殖,引起敗血癥。
(2)對人的致病性
皮膚炭疽:最常見。病菌從皮膚小傷口進入體內,經12-36小時局部出現小癤腫,隨后形成水泡、膿腫,最后中心形成炭色壞死焦痂。病人有高熱、寒戰,輕者2-3周自愈,重者敗血癥死亡。
肺炭疽:吸入炭疽芽孢所致,多發生于毛皮加工人員。初期感冒癥狀,之后發展成嚴重的支氣管肺炎及全身中毒癥狀,2-3天內死于中毒性休克。
腸炭疽:因食入未煮透的病畜肉制品所致,如牛、羊肉串等。有連續性嘔吐、便血和腸麻痹,2-3天死于毒血癥。
肺炭疽和腸炭疽可發展為敗血癥,常引起急性出血性腦膜炎而死亡。
二、應急處置
1、疫情報告。發生炭疽時,應立即向疫情所屬縣(區)動物防疫監督機構上報疫情。
2、快速診斷。本病禁止剖檢,應由專業技術人員現場采集病料進行實驗室診斷定性,
3、應急處置。
劃定疫點、疫區,采取隔離封鎖等措施;
禁止疫區內牲畜交易和輸出畜產品及草料;
禁止食用病畜乳、肉,防止疫情擴散。
對確診為炭疽的家畜要整體焚燒,污染的皮毛,物品盡可能焚毀。
同群畜要全群測溫,對體溫升高及可疑病畜先注射抗炭疽血清,7-10天后,再注射炭疽芽孢苗;
對健康動物立即注射炭疽疫苗。疫點(區)用0.5%過氧乙酸,或20%漂白粉澄清液進行嚴格消毒;
調查疫情發生原因,是否有人感染。
三、專家提示。
1、免疫接種。為有效控制炭疽疫情的發生,專家建議在疫區和常發地區每年對易感動物進行預防注射;
2、加強檢疫。大力宣傳炭疽病的危害及防治辦法,嚴禁食用死于本病動物的肉品;
3、疫情監測。開展炭疽疫情監測,對人畜間疫情爆發情況,外環境污染區,人畜間炭疽桿菌苗免疫,病原學和血清學等進行調查,了解人畜間炭疽發生、流行及其消長規律和趨勢,對研究炭疽病的防治對策、采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4、禁止解剖檢查。本病禁止剖檢,一般采集末梢血液或脾臟,進行涂片、染色、鏡檢,或炭沉試驗等方法進行快速診斷。
上一篇:乘坐電梯安全標志
下一篇:農藥中毒后應如何開展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