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發生在青海玉樹的7.1級地震又一次引來全國各界關注的目光,在積極搶救被困人員與傷員安置的同事,還要預防地震次生災害的發生。很多經驗表明:次生災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損失大得多。
地震次生災害一般是指地震強烈發生后,以震動的破壞后果為導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災害。例如,地震發生時,震動使水庫大壩破壞,造成潰壩而引起水災;震動使化工企業管道斷裂,造成有毒危險物質溢出,引起新的災害。
常見的地震次生災害主要有:火災、水災(海嘯、水庫垮壩等)、傳染性疾病(如瘟疫)、毒氣泄漏與擴散(含放射性物質)、其他自然災害(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停產(含文化、教育事業)、生命線工程被破壞(通訊、交通、供水、供電等)、社會動亂(大規模逃亡、搶劫等)。
火災預防:逃生不忘滅火
由于地震帶來的火災而致死亡人數增至10倍以上。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災更可怕。因此,一旦發現稍有震動,首先要關掉液化氣開關,消除火源。但經驗告訴我們,當大地震發生時,人們往往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去顧及火源。
盡管如此,只要有可能的話,避難之際要設法關掉煤氣總開關。由于強烈震動,煤氣管有可能脫落。所以我們不得不考慮室內其它配管破損情況。
在工廠作業時,如遇上地震,危險性很大,在沖出工作場所避難前,首先要切斷電源,消除火源,停止機器運轉。
否則,還在運轉的機器連同工作人員會成為火災的犧牲品。
因地震發生的火災,當火勢變強時,在空中可能會形成漩渦形,風向會千變萬化。但火源總是固定不變的?辞寤鸬脑搭^,辨明火的燃燒方向后,再逆風而跑是最明智的。另外,地震過后外出時,切勿走近不大堅固的樓房,因為建筑物受地震搖撼后,隨時可能倒塌。
水體污染災害防治:保障飲用水源安全
地震后還需重點防治水體污染,放射性廢物庫以及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庫(場)要加強控制和管理,要全面監視有毒有害化學品的經營、使用、生產、存放場所和可能產生有毒有害廢水、廢氣、廢物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企業,尤其要保障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環境安全。
堰塞湖已經水庫垮塌災害防治:
如果地震發生形成堰塞湖,應急處理部門需爆破泄洪,安全排水渠,固堤防壩來保證不出現垮塌事件發生。
對于大型水庫、堤壩等,要預先做好防震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加固。水庫下游的居民,在地震發生時,要嚴密注視堤壩的安全,遇有險情,除組織力量搶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帶轉移。
傳染病以及疾病防治:
在發生危難以后,個人的衛生通常都會被忽略,切記必須保持衛生才能避免可能隨之而來的二度健康傷害。后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必須加強,而洗手用的水最好也是經過煮沸或消毒過的,否則像桿菌性痢疾這種兇悍的細菌也可能趁虛而入。洗手的時機包括準備食物與進食之前、如廁以后、整理災區物事以后、接觸到受污染水源以后。身上如果有傷口的話,必須用肥皂加以清洗。如果傷口有發紅、腫脹或出現膿液,就必須就醫治療。
地震發生后,高發的疾病為消化器官腸胃炎與呼吸道疾病。
腸胃炎的威脅:在傳染病的流行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來自被污染食物或飲水的腸胃道感染癥。一般的病毒性腸胃炎,常常是來自于接觸傳染或其它類似感冒的傳染方式,所以不會是災區腸胃道感染的主因。細菌性腸胃炎則與食物飲水的衛生息息相關,容易以藉由災區不潔的飲水而爆發流行。在以前臺灣地區的細菌性腸胃炎流行也大多與飲用水有關,像是沒有自來水設備的村落,就常常發生桿菌性痢疾的流行,而發生于一些次學校的流行,大多也跟使用未經消毒的地下水有關。以臺灣的情形而言,在本地災區最值得注意的細菌性腸胃炎,是沙門氏菌腸胃炎、桿菌性痢疾與致病性大腸桿菌腸胃炎。其它像是引起阿米巴痢疾的寄生蟲,也跟飲水食物污染有關。
呼吸道疾病:一般人最常罹患的疾病是感冒,在震災過后,有一些因素會使得感冒病毒容易流行。在戶外暫住的時候,很多人擠在一個小帳篷,或是擠在小屋之中,這種人多擁擠的環境就有利于感冒病毒的散播。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的時候,也容易藉由接觸等途徑傳染病毒。以前也有一些研究顯示,人在情緒壓力高的時候比較容易罹患感冒,這是經由情緒壓力的測定,然后故意讓受測者接觸到感冒病毒以后得到的結論。目前的天氣又漸漸變涼,有一些感冒病毒特別容易在這種季節發生流行。所以,在災后看到一些感冒病患是可以預見的。
如果條件容許,還可以注射預防注射:只要做好衛生措施,地震災后的疫病大流行并不常見。但是因為災后的衛生條件變差,而且常常有人多擁擠的現象,所以某些傳染病可能會稍微增加。這些傳染病大多是原來就有的疾病,像是感冒、腸胃炎等,而很少會出現新的傳染病。身上如果有傷口,就需要注意感染到破傷風的可能性。在臺灣目前常規接種破傷風疫苗 (包含于二、四、六、十八個月接種的三合一疫苗與入小學以后施打的二合一疫苗之中) 的現況下,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有破傷風抗體。但是這種疫苗的保護效果大約可以維持十年左右,太久沒有追加疫苗的個人還是有受到感染的危險性。在臺灣最近幾年的統計中,最容易得到破傷風的是年老的人,這可能是因為老年人距離上次接種破傷風疫苗的時間已經很久,而且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也會有些下降,所以老年人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更不能忽視破傷風的預防。此外,很深而且被污染很嚴重的傷口,無論年齡都可能導致破傷風桿菌感染,這種情形都需要讓醫師檢查看是否需要接種破傷風疫苗。
上一篇:春季如何預防流行性感冒
下一篇:地震次生災害簡介與預防: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