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小煤礦爆炸、北京大安山煤礦巷道塌陷、吉林省萬寶煤礦火災……隨著對煤炭需求量的增大,近來我國煤礦事故又有攀升趨勢,煤礦安全狀況令人心憂。
統計顯示,我國是世界第一產煤大國,但近年來煤礦事故死亡人數卻是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國家死亡總人數的4倍,百萬噸煤死亡率是美國的100倍,印度的10倍。
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兵分兩路,分赴山西、河南兩個產煤大省,進礦區,下礦井,歷時半個月對我國煤炭行業安全現狀進行了采訪。
全國煤礦井下礦工人數無法準確統計
穿著兩層特制礦工棉服,腰挎重達10公斤的礦燈和自救設備,腳套長筒雨靴,在昏暗中深深淺淺地走了3個多小時,當記者6月1日下午從山西汾西礦業集團雙柳礦礦井地下300多米坐罐籠返回地面時,已是大汗淋漓,腰酸背疼。
但面對礦長的問候,“累”字卻實在不敢說出口,因為此時還有600多名礦工兄弟正在井下勞動,他們已經干了近8個小時。
幾乎所有的煤礦,上班時間都是從礦工到達工作面算起,而不包含入井、出井、走巷道所需的大約兩個小時,也就是說,每個礦工每天在井下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
“入井三分險”,在井下多呆一分鐘,危險就會增加幾分。在數百米的地下深處,陰暗潮濕,未知地質危險因素無處不在。瓦斯、地下水、煤石低垂的巷道……隨時威脅著礦工的生命安全。
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煤礦有2.6萬多處,超過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國家的煤礦總數。全國礦井平均深度已經超過了地下300米,最深的礦井超過了1000米。
全國煤礦井下礦工到底有多少?記者詢問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及業內一些專家,誰也說不出一個準確數字。
國家安全監管局只能提供2002年國有重點煤炭企業井下的礦工數字:80萬!他們一再強調,這個數字不包括鄉鎮的小煤礦,因為那無法統計。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處的一位同志說,我國現有小煤礦2萬多個,加上國有重點礦,稱我國井下礦工超過100萬人,這肯定沒錯。
雖然從事高危行業,井下礦工待遇卻不高。從新中國建立初期到1990年左右,我國礦工工資曾居各行業前茅。但近兩年的一項統計顯示,在全國40多個主要行業中,煤礦職工平均收入位于倒數第二。
驢子都不愿意進的“黑口子”
小煤礦點多面廣,是我國煤礦事故頻繁的直接原因。小礦大多采用“老鼠掏洞”式的采煤方式,與裝配有先進大型設備的國有大礦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6月2日,記者來到山西省柳林縣羅家坡。沿路兩邊,隨處可見一座座小煤礦。因其設備簡陋,安全無保障,當地人稱小煤礦為“黑口子”。小礦周圍總有一些牲口欄,喂養著驢子、騾子等牲口,這就是小礦運煤的交通工具。
“這些牲口也不愿進‘黑口子’,它們通人性,也害怕。礦主每次都得用鞭子抽,硬趕它們下井拉煤。這些牲口干上一天,出了礦井,就累得趴在地上打滾。”當地人如是說。
4月底至5月中旬在山西臨汾、朔州和呂梁市連續發生三起煤礦爆炸事故,目前已知有74人死亡,所以這里的小煤礦已全部被停產整頓。然而,因為地下開采的隱蔽性,它們隨時可能恢復生產。5月18日發生瓦斯爆炸的呂梁市交口縣蔡家溝煤礦,就是一個停產整頓待批礦。
“這些小煤礦背后盤根錯節,利益復雜,當前煤價上揚,一些市縣的地方保護主義更加嚴重。要使其徹底停產關閉,很難!”汾西礦業集團相關部門的一位負責人深知關閉小煤礦的難處,“我有時參加地方上的會議,常常是今天參加貫徹落實國家關閉小煤礦的會議,明天又參加擴大地方小煤礦產量的會議,開會的基本都是同一幫人,很滑稽!”
從全國范圍看,雖然經過1998年以來的整頓關閉,小煤礦從高峰期的8萬多個降到目前的2.5萬個,但數量仍占我國煤礦總數的90%以上。
“大魚吃小魚”能否帶來安全
數以萬計的小煤礦出路何在?
記者了解到,一些大型煤炭集團和一些地方在探索一種“大礦兼并小礦”的模式。山西潞安礦業集團董事長任潤厚認為,通過實力雄厚的礦業集團兼并收購小煤礦,是我國煤炭業調整工業結構,提升產業集中度,根治小煤礦安全隱患的一條有效途徑。
“對于那些在小煤礦打工的礦工,他們做夢都想進國有重點煤礦。”汾西礦業集團雙柳礦礦長劉志耀說,“國有大礦的設備投入、工作保障都是小礦無法比擬的。”
雙柳礦正是由一個年產僅6萬噸的村辦小煤礦收購改制而來。當時這個小礦位于黃河附近,地下水多,原來的小煤礦礦主無法處理。汾西礦業集團1998年接手后,加大投入,不到兩年就將其改建成一個年產200萬噸的現代化礦井,至今保持著百萬噸死亡率為零的紀錄。記者在雙柳礦看到,這里已具備建成一流特大礦井的基礎規模。山西潞安礦業集團前兩年也兼并了長治市和寧武縣的兩座地方煤礦,安全狀況都相當不錯。
煤炭行業人士稱這種兼并為“大魚吃小魚”,但是這條看似能讓中國煤礦安全得到根本改觀的路子,卻面臨重重障礙和阻撓。首先,當前煤炭市場形勢好,地方政府為增加財政收入,不愿意出讓小煤礦。河南鶴壁煤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李永新說,他們和個體小煤窯談判,推進十分困難,受地方保護主義約束,各方面利益不好平衡。
以山西省長治市慈林山煤礦為例,長治市雖然同意潞安礦業集團授權經營這個地方國有小煤礦,但是對于慈林山煤礦盈利如何分配卻沒有明確規定。慈林山煤礦董事長田重陽說,今年他們利潤估計能在600多萬元,但這部分利潤是歸長治市,還是歸潞安礦業集團,到現在還沒個說法。
由于歷史原因,小煤礦產權問題棘手,利益分配復雜,更增加了收購的難度。很多小煤礦名義上是鄉鎮、村辦的企業,其實都屬于個人控股。“能辦小煤礦的人,都屬于地方上的‘能人’。”潞安礦業集團相關部門的一位負責人說,“有資金不算本事,還得靠各種關系,沒有關系,再有資金也開不成小煤礦。”
小煤礦一旦開成,便意味著財源滾滾。這位負責人算了筆賬:投資四五十萬元,就能開一個年產3萬噸的小煤礦;如今坑口煤售價每噸150元,扣除每噸成本50元,每年凈利潤至少在百萬元以上。“要想兼并他們,談何容易?”任潤厚說。
煤炭企業多位老總認為,為提升煤炭業的產業集中度,從源頭上杜絕小煤礦隱患,有關部門應通過政策扶持引導、縮減辦理手續、明確相關利潤分配等措施支持大型集團對小煤礦的兼并。
政府直接干預煤礦管理是否有效
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小煤礦的安全管理之路。
河南省平頂山市石龍區的小煤礦眾多,1998年以前,這里曾以“死亡黑三角”的惡名震驚全國。僅1996年至1998年10月,就發生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10起,死亡252人,產煤百萬噸死亡率高達113人。但近幾年采取措施得力,截至2004年5月,這里的70多家小煤礦已創造出連續5年零7個月百萬噸死亡率為零的歷史紀錄。
石龍區最受人稱道的經驗是對“監督”二字的創新。他們首創安全礦長和特派員兩個委派制度,實現了鄉鎮煤礦所有權和安全監督權及經營管理權的分離。
在這里,所有煤礦的安全礦長都是由政府委派。自1998年10月起,政府從國有大型煤礦及長期在鄉鎮煤礦工作的管理人員中公開招聘安全礦長。安全礦長在整個煤礦安全生產指揮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對煤礦安全生產負總責,重大隱患不排除或在不安全條件下,安全礦長有權責令停產。安全礦長歸區政府職能部門直接管理,礦長無權任免安全礦長,其工資也直接從煤炭局領。
所謂特派員制度,是從區直屬各單位抽調優秀年輕干部,派到各煤礦,每礦2人,24小時駐礦,嚴防死守,代表區委、區政府監督煤礦安全措施的落實。
石龍區采取的另一個辦法是“安全互保及風險抵押金制度”。1998年以前,很多小煤礦出事后礦主馬上逃跑,只能由政府來“擦屁股”。現在,政府要求各礦之間簽訂互保、聯保協議,促使各礦互相監督。政府還要求各礦復工的前提是交納20萬元至50萬元的風險抵押金,作為事故善后的處理基金。
“經濟手段是最有效的約束措施,目前基金賬戶上已經存了1000多萬元。”石龍區區委書記王廷說。
不過,也有煤炭行業專家對上述做法提出異議。他們認為,市場經濟的大趨勢是政企分開,政府的職責是營造良好的生產經營外部環境。現在石龍區各煤礦的安全礦長卻是政府“自己人”,這樣監督如何做到真正有效?會不會出現互相串通包庇現象?這些問題值得擔憂。
也有人認為,石龍區的絕大多數財政收入來自煤礦,當地政府幾乎把全部精力用來經營煤礦,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政府直接干預煤礦的經營管理也屬正常。
煤礦的整體提升之路
“靠煤吃煤,安全為天”,在礦區采訪了10多天,記者深切體會到,身處高危行業,煤礦人都不愿提及“危險”這個詞,他們都樂意用“安全”二字來取代。
“安全是礦工心中一根緊繃著的弦,如果有哪一個礦工心態不穩,不愿意下井,礦上誰也不會勉強他。”在雙柳礦,礦長劉志耀說了一句掏心窩子的話:“我每分每秒都在擔心礦井安全問題,連做夢都是。”
采訪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督促記者:“到潞安去看看。”作為國有煤礦業的一面旗幟,1980年8月,我國的第一臺綜合采煤機就在潞安王莊煤礦正式投產出煤。而最近兩年中,潞安集團連續實現事故為零。
不過,盛譽之下,潞安集團董事長任潤厚仍保持冷靜的頭腦:“安全上絕對不能說大話。”
當前,即使是國有大礦也面臨著設備安全投入不足的硬傷。最近,國家有關部委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通過對13個省區調查發現,規模以上煤礦安全欠賬300多億元,推算全國煤礦安全欠賬500多億元。
雖說一套國產綜采機高達4000多萬元,但與國際先進設備比仍存在差距。在美國這樣一套采煤工作面上的設備只需要5個人控制就夠了,而在我國卻要投入近30個工作人員進行井下控制、管理,這就從客觀上增加了危險性。
即便如此,全國煤炭業綜采機械化程度仍不高,一些礦井的瓦斯抽放系統、防塵抽風系統、抽水滅火系統還沒有完全配備。國內只有少數幾個大型煤業集團采煤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要從整體上使我國的煤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估計還要十余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一位礦長說。
此外,目前我國煤礦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員憑主觀意志和經驗進行工作。這種管理模式,受到管理人員知識、經驗和責任心的限制,很難適應礦井災害事故的復雜多變條件。“各種安全生產要素中,最難管理的就是人!”任潤厚說,“當前安全工作的重心也是對人的管理!”
針對當前我國煤礦的現狀,無論是國家管理部門,還是煤炭行業的資深專家都認為,整合煤礦資源,強化安全管理,加大安全生產投入,采取現代化采煤技術,提高工人操作水平,是實現我國煤礦安全生產最根本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