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歐洲杯足球賽總決賽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其中,歐洲最著名的兩支球隊——利物浦隊和尤文圖斯隊的一場交戰萬眾矚目。
這天傍晚,比賽還沒開始,體育場里已人滿為患,現場至少有6萬人來觀看比賽。
按照慣例,身穿黑白相間服裝的尤文圖斯隊球迷坐在看臺的一側,另一側則被分成3個區:X區和Y區坐著利物浦隊的球迷,Z區留給“中立者”。
比賽快開始了,場內已坐得滿滿當當,只有Z區還有些空位子。剛剛進場的一群利物浦隊球迷看到了,紛紛向那邊走去。
場內的大部分球迷正沉浸在賽前的興奮當中,他們喝著啤酒,一邊閑聊,一邊看著比賽日程表。忽然,有人喊著:“看,那邊出了什么事?”大家轉頭一看,Z區一群人正在推推搡搡,扭作一團。一轉眼的功夫,Z區的一道柵欄被撞到了,幾百人蜂擁而入。
那邊的斗毆刺激了興奮的利物浦球迷,搶座位的爭斗已經演變成了大規模的騷亂,他們開始扔東西,扔水泥塊和棍棒,并向著Z區一步一步逼進,簡直就像一場戰爭。
爭斗的范圍越來越大,警察也無能為力。橫沖直撞的利物浦球迷突破了Y區和Z區之間的隔離帶,將驚恐萬狀的Z區觀眾逼進了一個死角,那里有一面搖搖欲墜的墻體。
一些驚慌失措的意大利球迷逃到了球場上,其他人被擠到墻邊。他們惟一的出路就是翻過墻去,但這面墻已經無法承受這么多身體的壓力。
很快,墻就被擠倒了。人們紛紛往外涌,一排排坐椅被推翻,倒地的人正拼命地掙扎,有些球迷被壓在倒塌的墻下,發出一片尖叫。場面一片混亂,慘不忍睹。
緊急救援的通知傳送到全市的各大醫院,紅十字會也緊急出動,帶來了應急的醫療設施。
與此同時,警方和足球官員們共同商討是否停賽的問題,最后作出決定:比賽還要進行,但是推遲一個半小時,先搶救傷員。這個大膽的決議隨后被證明是非常英明的,因為執行任務的警方受到威脅,如果取消比賽,將會發生“流血沖突”。
這場爭斗導致38人死亡,幾百人受傷,其中大部分是意大利球迷。
這一事件在全歐洲引起了轟動。人們紛紛提出質疑。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錯誤從賽前就開始了,這場球賽的門票沒有通過正當的渠道銷售出去,使球賽的主辦方無法掌握票的去向。這就使得警方在實行制止突發事件的計劃時,由于對觀眾情況了解不清,擬定的對不同國家球迷進行管理和隔離的計劃失去了作用,現場控制網陷入癱瘓。
事件發生后,警方調查發現,在布魯塞爾的意大利人,通過各種渠道,包括黑市的、合法的,買走了幾千張Z區的門票,西西里一家旅行社更是將Z區的票賣到了官方價格的一百倍,使得實際門票數量超過了Z區座位數。
更嚴重的問題是,沒票也能混進場去。事實上,不少人是繞開安檢的地方溜入場內的,這就造成計算入場人數的不準確。
其次,球場隔離設施失效。這個球場是20世紀30年代建成的老體育場,在這里經常舉辦國際賽事,但由于缺乏維護,使得它的安全狀況不良,許多地方已經搖搖欲墜了。看臺是用混凝土建造的,如果用腳踢一下,就會掉下碎片來。隔離帶是用鐵絲網做成的柵欄墻,看上去就像雞籠子。很明顯,這種柵欄不過是擺擺樣子罷了。
第三,警力的不足同樣致命。負責隔開Y區和Z區的警官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他們并不知道這里到底需要什么。
事發時盡管現場有不少的警察,場外也有很多警察,但場內和場外的警察居然沒有聯系。這邊發生事故,那邊還在不斷有人進場。
售票的混亂狀態打亂了原有的警力部署,他們被利物浦球迷迄今為止的良好記錄所蒙蔽。所以,當人群失去控制時,他們立刻上前制止,但已經無能為力了。
這一切導致了人倒墻塌的悲慘一幕。
比利時官方報道說,球賽主辦者過于追求利潤。警方也受到多方責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向比利時和意大利政府表示了英國人民的震驚和憤怒。比利時內閣在隨后的大選中為此次事件而垮臺。
實際上,就在幾個月前,英國布拉德福德市的海塞爾足球場上也曾發生了一起重大火災。負責調查該事件的法官波普威爾先生對海塞爾事件的分析是英國式的,其結論勉強為各方所認同:如果那些足球流氓不那么流氓的話,就不會有死傷的危險了。
時隔4年,發生在設菲爾德希爾斯博羅體育場上的又一場足球災難,表明法官先生的結論是錯誤的。
設菲爾德的希爾斯博羅體育場經常舉辦大型的英式足球比賽。1989年,利物浦隊將與諾丁漢森林隊在此交戰,由此又一次引發了一場悲劇。
賽場上,利物浦球迷被安排在萊平斯通道的盡頭,那里的看臺有一萬個座位,他們坐落在4個“圍欄”之中。西側看臺周圍的通道設有7個十字旋轉門,通向兩個外層的圍欄。問題出在中間的三號和四號圍欄,觀眾是從相同的7個旋轉門經過地下通道來到看臺上的。
那天下午,對于95名球迷來說,萊平斯通道是他們的不歸路。
大多數人都是在進場時受到強烈的擠壓致死的,另有400名觀眾受傷,被送往醫院。這一事件給他們造成的精神創傷很難愈合,有人至今仍在為爭取賠償而奔走。
他們的不幸引起了全國上下對運動安全狀況惡劣的強烈抗議,同時也促使有關方面對英國各大主要球場進行重新設計。
《泰勒報道》詳細記錄了希爾斯博羅事件,它以文學式的描述展示了它的恐怖,讀后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在事故現場,受害者臉色發青,嘔吐不止,目瞪口呆,情緒失控。
希爾斯博羅作為一座老體育場,在建成后的幾十年里,在有限的空間內一次次地被開發,使得危險也隨之而來。人們不斷地給這里添加座位,將越來越多的人擠在有限的空間里。
1989 年4月15日,是個溫暖的晴天,比賽門票早已銷售一空。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利物浦隊的球迷擠在萊平斯通道的十字旋轉門外。
十字旋轉門在一小時內通過的人數最多為750人。希爾斯博羅體育場通往萊平斯通道盡頭的十字旋轉門就像《泰勒報道》中描述的那樣,只能適用于一萬人的看臺,一萬人還能輕松應付。讓所有的人都從這里進入看臺,需要更長的時間。
比賽開始前,賽場外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形勢變得十分嚴峻。警察局長警告說,如果現在還不打開大門,讓人群通過旋轉門入場,將會出現人員傷亡。
他3次用無線電請求打開大門,直到2點52分才獲得批準。立刻,約有兩千人涌向大門。前方很快出現新的危機,人們沒有從4個圍欄分散開來,相反,他們全部直接涌進了地下通道。
萊平斯通道盡頭有4個分區,應該需要4條入場通道。而在希爾斯博羅只有一條通道。這種單一規劃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同的分區有不同的門,這意味著你可以計數,你知道有多少人要進去,你可以測算出有多少人要經過哪個特殊的區域。當然,還應該有其他方面的改進措施,但這種分散開來,逐一消化的蛋糕分離術是非常關鍵的。
從理論上講,看臺能容納一萬名觀眾,但入口和標識卻將大部分人吸引到了同一個通道。十字旋轉門只記錄了入場總人數,卻并沒有說明他們應該怎樣分流入場。
按理說,場內和場外之間應該隨時聯系,引導進入場內的觀眾分散開來,而不是讓他們自己找路,這是非常重要的。
結果,球迷被身后排山倒海般的人群擠壓致死。人們想擠壞那些障礙物,但沒能成功。四周的圍欄使受害者變成了囚徒,無法逃到球場上去。
希爾斯博羅事件的棘手之處在于它的突發性。外面是如此的陽光明媚,每個人都沉浸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災難突然降臨了。短短的幾分鐘內,就有95人死在球場上,而在球場另一端的人卻一無所知。一切發生得太快了。這次事件告訴人們,要讓這么多人同時入場并安全地走到看臺上去、準時觀看比賽,需要的是時間。
洛德·泰勒的報道對足球俱樂部、當地政府以及警方的批評都十分尖銳,它披露了許多令人驚訝的事實。指出球場的安全設施已經過時,迫切需要更新。警方的表現和他們拒不接受指責的態度受到了批判,負責現場保衛的達昆菲爾德局長也為此引咎辭職。
希爾斯博羅和海塞爾事件結束了英國大型體育館露天階梯看臺的歷史。泰勒的報道發表之后,英國政府通過表決,要求所有俱樂部一律使用全座位的體育場。
災難并沒有就此結束。1996年1月,在危地馬拉城,83名球迷在進入體育場觀看世界杯足球賽時,慘遭踐踏、擠壓,窒息而死。涌入有限的空間再一次成為災難的罪魁禍首。
在美國,這種不愉快的經歷比其他地方要少得多,觀看體育比賽更像是一種家庭娛樂。美國球迷早早地來到現場,在場地附近野餐。他們依次進場,不會有那種像牛一樣被趕到一起的感覺。
評論家認為,盡管歐洲最新的體育場都建在遠離市中心的地方,但它們已接近美國標準。英國曼徹斯特北部新的體育館的設計特別注重出入口的暢通,并用天線桿來引導觀眾。
從很遠的地方,你就能看見從地平線上冒出來的又高又細的天線桿,就像窗飾一般。票面的圖案上就有,它會告訴你入口在哪里,這樣,你對你將要進入的建筑就已經有了方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