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lián)系方式 | 業(yè)務合作 | 會員

檢驗人員的職業(yè)病預防

2011-06-29   來源:安全文化網(wǎng)    熱度:   收藏   發(fā)表評論 0

  實驗室工作人員長期與病患或具有生物危害的物質(zhì)接觸,是疾病高危感染人群,而且危害其健康的因素日益增多。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環(huán)境,防止各損傷因素侵害檢驗人員,并保護操作者的同事、家人以及實驗室的后勤和服務人員的安全。

    1 危險因素

    1.1 感染性損傷

    1.1.1 機械性損傷 常見于被污染的針尖刺傷,被刀片或碎玻璃片割傷。據(jù)報道,因針刺傷而感染HIV至少需要0.1ml血液,其感染比率為0.3%。乙型肝炎病毒(HBV)則較艾滋病病毒(HIV)的致病性強,針刺發(fā)生時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被攜帶HBV的針頭刺傷而發(fā)生乙型肝炎的危險為1/5。而被HCV污染的銳器損傷,感染比率為1.8%。另外針刺傷還可以傳播一些其他疾病如梅毒、瘧疾、敗血癥、傷口感染等。

    1.1.2 生物性損傷 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時,若不注意個人防護,不僅造成自身感染,還會成為傳播媒介。最具威脅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據(jù)文獻報道,眼、鼻、口腔、皮膚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體液而感染HIV的概率為0.1%。

    1.1.2.1 吸入含病原體的氣溶膠引起感染 在采血窗口或發(fā)放化驗單時,直接與病人面對面接觸交談,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氣溶膠的操作或事故有:離心、溢出或濺灑、混合、混旋、研磨、超聲以及開瓶時兩個界面的分離等。

    1.1.2.2 攝入病原體 在實驗室吃東西、飲水和抽煙,將手指放入口腔、鼻腔,以及在細菌接種時說話,可使液體濺入口中。

    1.1.2.3 由皮下或黏膜透入 見于含病原的液體溢出或濺灑在皮膚或黏膜上,皮膚或黏膜接觸污染的表面或污染物,以及通過由手到臉的動作造成傳播(如戴眼鏡等) 。也可通過皮膚上的損傷,直接引發(fā)感染。

    1.2 化學性損傷 眾所周知,實驗室所用的多種消毒劑和化學試劑都含有毒性物質(zhì)。它們對皮膚黏膜、呼吸道、眼睛、內(nèi)臟器官等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1.2.1 有腐蝕性或有揮發(fā)性的化學試劑 如各種酸、堿試劑以及含氯制劑等。此類試劑易損害皮膚或呼吸道黏膜,減弱其抵御疾病的能力,甚至造成嚴重的深層組織損傷。如:回收物品器械的浸泡,工作間桌面及地面的擦洗,都要應用84消毒液、戊二醛、過氧乙酸、甲醛等消毒劑,檢驗人員長期與之接觸,對人的皮膚、黏膜、神經(jīng)系統(tǒng)、胃腸道及呼吸道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影響,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甲醛對人體毒性非常大,其濃度達到20mg/m*3,接觸者會出現(xiàn)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持續(xù)性頭痛、心悸、失眠。

    1.2.2 有毒性的化學試劑 二甲苯、甲醛、苯酚以及氰化物等。甲醛和苯酚會刺激黏膜易引起呼吸道癥狀、急性大量接觸可導致肺水腫。二甲苯屬于低毒類物質(zhì),可經(jīng)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刺激皮膚,可引起皮炎。短時間內(nèi)吸入高濃度二甲苯時,會出現(xiàn)中毒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麻醉作用,出現(xiàn)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四肢無力、意識模糊、步態(tài)蹣跚等癥狀,嚴重者有躁動、抽搐或昏迷,并伴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癥狀。若二甲苯不慎濺入眼中,可引起結(jié)膜炎及角膜損傷。氰化物有劇毒,雖然試劑中含量低,但若遇酸會產(chǎn)生劇毒的氰氫酸氣體。

    1.2.3 放射免疫或熒光免疫試劑中常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此類物質(zhì)對眼部神經(jīng)或細胞有損害,長期接觸會引發(fā)局部炎癥,甚至白內(nèi)障。試劑中的放射性物質(zhì),對人體性器官、性細胞有損傷,會引起男性不育或胎兒畸形。

    1.3 物理性損傷 隨著高新技術(shù)(如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等)的應用提高了實驗室的診斷效率,但由此產(chǎn)生的電離輻射會給檢驗人員造成機體損傷,如白細胞減少、不良生育、放射病、致癌、致畸等。長時間觀看顯微鏡或操作計算機,會引起視力減退、眼炎以及頸椎病。許多檢驗人員都有頸、腰、背部疼痛,雙眼瘙癢、疼痛、視力減退,頭暈的癥狀。在消毒滅菌工作中,消毒因子(紫外線、臭氧等)大多是對人體有害的。可引起紫外線眼炎或皮炎。高濃度臭氧吸入后可引起氣急、胸悶、肺水腫等。長時間一種坐姿操作或使用加樣器,易患肩關節(jié)或指關節(jié)炎癥。由于搬運重物、儀器等,會引起檢驗人員脊柱、關節(jié)傷、腰肌勞損等癥。而許多檢驗人員,因怕麻煩在洗手之后不擦手,增加了患風濕或關節(jié)炎的可能性;更有甚者在隔離衣上擦手,極不衛(wèi)生。

   2 防護措施

    2.1 增強檢驗工作人員的防護意識及防護行為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檢驗工作人員應主動地從多方面了解關于乙肝、丙肝、HIV等相關的知識,了解各種病毒的傳播方式,使自己知道采取什么樣的防護措施。醫(yī)院和檢驗科應高度重視,定期加強教育,讓每位檢驗工作人員都意識到自我防護的重要性,自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2.2 規(guī)范操作程序 各類醫(yī)療廢物、垃圾必須分類放置,及時消毒后,再由衛(wèi)生清潔人員取走。特別注意對損傷性醫(yī)療廢物的及時處理。嚴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環(huán)境。

    2.3 要嚴格規(guī)章制度,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檢驗科應制定一套有關衛(wèi)生防護的規(guī)章制度,人人都應自覺遵守。如在實驗室內(nèi)禁止吸煙、吃東西、接聽手機;在免疫學檢驗室和細菌室工作,要戴口罩和手套。防止各種液體飛濺,必需避免手或皮膚直接接觸,若有意外污染應及時消毒、沖洗并擦干飛濺出的液體。在離心機停止轉(zhuǎn)動前時,不要打開頂蓋,以減少氣溶膠的產(chǎn)生。更不要用手去使離心機減速,避免機械損傷的發(fā)生。

    2.4 避免銳器損傷熟練掌握銳利器械的使用 感染性的各種針管、吸管、吸頭、試管、玻片等用后及時放在專用容器內(nèi);用過的針頭不要套回針帽,避免刺傷。銳器損傷后,立即擠出傷口處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傷口, 2%碘伏消毒后紗布包扎,可套橡皮指套(或橡皮手套),下班前洗手再重新消毒包扎,并準確記錄上報,確認損傷器械是否來自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傷者及時得到監(jiān)測和治療。

    2.5 重視洗手 院內(nèi)感染病原體傳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正確的洗手方法可使手表面的暫居菌減少1000倍,用普通肥皂和清水擦揉15s以上,可清除暫居菌或降低其在皮膚上的密度,搓洗15s,手表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下降77%,洗2min可降低85%;對銅綠假單胞菌效果更好,搓洗12 s便可去除92%,洗2min可去除97.8%。

    2.6 有毒廢液的處理 如血紅蛋白測定,溶血素試劑在反應后生成產(chǎn)物有氰化鉀。按每升廢液加次氯酸鈉溶液(安替福民)或“84”消毒液40 ml,充分振搖混勻,敞開廢液瓶,置室溫3h,可除去氰化鉀。還應注意,溶血素試劑應避免與酸接觸,并避免接觸皮膚和眼睛,接觸后應立即用水沖洗。

    2.7 對有毒化學試劑的處理 以二甲苯為例,清除泄漏的二甲苯,可用沙土、泡沫、干粉,不能用水。因為其不溶于水,反而會擴大污染面積。正確清除方法是用多量衛(wèi)生紙吸附,然后裝入塑料袋加以密封,轉(zhuǎn)移到空曠處待其自然揮發(fā)。如有皮膚接觸,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二甲苯遇明火、高熱可引起燃燒,應隔離火源、電源。接觸化學消毒劑,應戴手套、防護口罩;使用溶血素試劑時,防止直接接觸皮膚。甲醛消毒必須在無菌箱中進行,并注意開窗通風去除殘留毒氣;給尿液中加入甲醛防腐劑時,注意防止濺入眼中;使用戊二醛要有良好的通風設備,應戴橡膠手套,防止濺入眼中或吸入。

    2.8 其他防護 對于放射免疫室工作人員,應配戴水晶石鏡片的防護眼鏡。有條件的單位,應穿戴放射人員防護服。洗手后不擦手,是引發(fā)關節(jié)炎或風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檢驗科應常備衛(wèi)生紙、面巾紙、個人專用毛巾等物品,或使用自動吹干機等設備。體現(xiàn)醫(yī)院人性化管理,減少人員物理性工作損傷。而因不規(guī)范、不正確及長時間的坐姿操作及使用加樣器,會引發(fā)肩關節(jié)或指關節(jié)炎,檢驗工作人員應加強戶外運動,做廣播體操,注意頸、肩、腰部及腕關節(jié)的運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河县| 嘉祥县| 宁河县| 海口市| 庆云县| 酒泉市| 英山县| 晋城| 西华县| 前郭尔| 化州市| 威宁| 启东市| 沙坪坝区| 长宁县| 丰台区| 巴彦淖尔市| 宿迁市| 阳新县| 芜湖县| 盈江县| 乌兰县| 台南县| 南涧| 腾冲县| 明溪县| 开阳县| 黔西| 杭锦后旗| 乌拉特后旗| 怀仁县| 吴忠市| 弥勒县| 乳山市| 辽阳县| 葵青区| 蒲城县| 韶山市| 黑河市| 吉木萨尔县| 广水市|